让舞台来测试 你有多敏感

22.09.2015  00:46

    孟京辉和马丁·希克昨在浙江美术馆对谈

    杭州话剧迷抛出的问题,引爆了两位的“脑洞

    昨天下午,浙江美术馆国际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走道上都站满了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孟京辉与瑞士导演马丁·希克,在这里,为杭州国际戏剧节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外戏剧的有趣对谈。从话剧的“圈地性”谈到“潜规则”,场子里时不时充斥着掌声和笑声,正如孟京辉所说,“戏剧的多元化,从来就是没有边界的”。

    这两年,杭州的文艺青年似乎已经养成习惯——闻到桂花香时,一年中最恣意的戏剧狂欢也开始了。今年的9月到12月,这座城市里就有“全杭州,看世茂”中国国家话剧院杭州演出季、杭州国际戏剧节以及西溪国际艺术节三场风格各异的戏剧盛宴。这样的氛围,在全国也实属难得。

    这次,马丁带来杭州的作品是《舞台上的假期》,上周六和周日在武林路小剧场,作国际戏剧节的开幕演出,反响不错。对谈刚开始,马丁和孟京辉还挺正经地交流演出心得,但等到进入观众自由交流环节,两位导演突然被剧迷拽着炸开了“脑洞”。

    为了更有“戏剧冲突”感,我们选择了一些问题,原音重现——

    观众:这年头,感觉中国戏剧的中心就在北京、上海,杭州还是戏剧荒漠。

    马丁(无辜地看了看孟京辉):其实欧洲也有这个问题,很多艺术家都在柏林居住,但柏林其实挺穷的,所以他们经常需要出去演出“觅食”。

    孟京辉:我先纠正一个说法,杭州怎么可能是戏剧荒漠呢?戏剧最早出现,也就是在伦敦、巴黎、柏林这些大城市,因为它必须因循审美、流派、传承,慢慢发展形成的。像乌镇戏剧节,虽然是在小地方,但经过这几年的培育,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杭州也一样,我其实一直想在杭州造一座剧场,但这个不能急,只能慢慢来。

    观众:现在流行的戏剧,是不是已经不需要故事,不需要人物,不需要信仰了?就像有位母亲说,她带着孩子去看行为艺术展,什么都看不懂。

    孟京辉:这是种误解。我觉得,这位带着孩子去看展的母亲,做法本身就不合适。

    其实看戏有好几个层次,第一层面是剧情,就是整个故事说了啥;第二层面是情感,又分大环境的情感、小环境的情感,到了这儿,就有门槛了。有些缺乏教育背景和人生阅历的人,就可能看不懂了;第三层面则是审美,这就涉及到样式化、风格化、流派化等等。所有观众进入到一个空间,有人只能欣赏到第一层面,有人能及第二层面,有人可以到第三层面。中国戏剧,其实最需要敏感的观众。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通讯员 陆姝颖 记者 陈宇浩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