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文理论研究活起来

19.09.2016  16:06

  9月13日至14日,由省群众文化学会、省文化馆主办,绍兴市群众文化学会、市文化馆承办的浙江省第十八届公共文化论坛在绍兴市举行,全省各地文化馆群文理论骨干50多人参加了论坛。

  “作为从事群文理论调研工作的一名老兵,我从第二届浙江省公共文化论坛开始参加,一直到今天的第十八届,看着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参会人员越来越年轻化,深感欣慰。”在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文化站当了36年站长的陈建国由衷地说。

  强化群文理论的交流与指导

  省群众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周航表示,为基层搭建一个理论调研的平台,通过思想的碰撞,提升我们的理论水平与工作能力,是我们坚持开展论坛的最大动力。

  据了解,今年5月浙江省推出“现代公共文化社会化、公众参与和服务效能提升”专题征文,得到了全省各地群文理论调研干部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征文180余篇。为了确保论坛取得成效,在论坛举行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举办了群文理论干部培训班、论文加工会等,使作者对参赛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确保参赛论文质量。

  “通过论坛这样的形式进行交流,使我们看到了自身的短板,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不虚此行。”去年竞聘上岗台州市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与理论调研部主任的陆东升说,台州的群文理论调研工作基础较薄弱,既没有相关地方特色刊物,也缺乏理论调研人才,但他们正在设法改变现状。

  上虞市道墟镇文化站站长马德良认为,作为一名文化干部学习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向人求教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近年来,我在群文理论研究中取得一些成绩,得益于与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我们通过电话、网络交流信息、探讨课题。

  构筑群文理论人才梯队建设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正如马德良所说:“群文理论应该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功。

  多年来,全省群文理论工作者们将自身工作与政府文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中青年理论骨干为重点,构筑全省群文理论人才梯队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2012年初开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群文之声”理论研究团队,是一支以绍兴市群文学会骨干会员为基础,由绍兴市群文学会秘书长、绍兴市文化馆调研信息创作中心主任徐晓阳负责组织带领的一支群文理论研究队伍,目前有团员70人。“近年来,团队以课题为抓手,论坛为载体,比赛为契机,《绍兴群文报》、《青藤》、《绍兴群文网》为平台,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徐晓阳说,通过组织调研、培训、讲座、交流等活动,提升队员理论水平,使绍兴市的群文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创新高,努力推动绍兴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成长为全省群文理论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温州市文化馆理论信息部主任马知力,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自2013年担任该馆理论信息部主任后,挑起了开辟温州群文理论调研工作重任,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不仅恢复了馆刊《温州文化》,也打开了温州群文理论研究局面,加强了上下之间的联系,同时,自己的两篇论文分获全国群众文化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篇论文分获浙江省公共文化论坛一等奖。

  全国群文理论大赛(论坛)中频频获奖

  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王全吉告诉记者:“以群文论坛为载体,强化我省群众文化理论成果的交流和展示,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学术活动,学术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取得了显著成绩。

  去年的第二届中国文化馆年会理论征文评选,全国20篇一等奖论文中,我省占了9篇。今年,全省群众文化学会与往年一样,积极做好全省优秀论文的指导加工和组织选送工作,该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的论文获奖数量和等级,继续领先全国其他省份。9月1日,中国文化馆第三届年会在银川举行,年会期间表彰本届年会获奖论文,绍兴市文化馆徐晓阳的《以供给侧改革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的绍兴实践》等6篇论文获一等奖,杭州市文化馆金云云的《文化馆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路径探索》等5篇论文获二等奖。

  近年来,我省群文理论工作者们参与文化部全国群众文化干部培训教材《文化馆(站)业务工作培训指导纲要》、《文化馆站工作案例选编》的编写,写作出版《文化馆(站)服务与管理》。省级课题专著《浙江改革开放30年群众文化实践研究》、《浙江如何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员的业务能力?各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业务培训班上,理论研究者们通过理性的分析、鲜活的案例,指导人们进行文化礼堂品牌建设、传承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策划组织富有创意的乡村文化活动。一个月前,省委宣传部制作、下发到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培训光盘中,就有几位浙江省群文理论研究者作讲座的视频。多个省的文化干部培训班作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专题讲座。他们的讲座实效、实用、实在,富有趣味,给人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