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益盆景”形成“杭州风景”

15.12.2014  17:17

公益组织开展免费午餐行动。 

楼宇青年公益社会组织。 

公益组织开展义务导游活动。 

公益风尚季。

  滴水公益、第九世界、公羊会、绿色浙江、杭网义工分会……这些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正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壮大,已经成了各具特色的“盆景”。为了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公益盆景”形成“杭州风景”,团市委顺势而为成立了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搭建了民间公益组织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手臂,目前已经成为杭州乃至全省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组织服务平台。
  借助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杭州公益伙伴圈已凝聚70家青年公益社会组织,公益组织“抱团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更让人欣喜的是,大杭州范围内,各级共青团组织联系各类青年公益社会组织已经多达198家,涉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文化文艺、新媒体等多个行业领域,人员规模从2010年的5.6万增加至2014年的13.2万。

   最大的功能
  构建多方合作的新型平台
  2010年2月,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形式登记注册成立的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为全省首个集组织凝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能力提升为一体的社会化孵化培育青年社会组织的综合性平台。用不少公益人士的话讲,从那时开始才有了家和亲人的感觉。
  “理念引导、项目合作、资源整合、政策保障、人才支持”成为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工作宗旨。“非层级化的多方参与和圆桌式的平等合作”成为这个“枢纽型”社会化运作平台的核心理念。
  毫无疑问,这些理念能很好地吸引、凝聚、培养和服务草根组织聚合成长。
  与社会化孵化培育平台——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并列的还有两个子平台:
  外向型交流合作平台——品质公益峰会。2010年,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在杭公益组织共同发起品质公益峰会。作为全国首个民间公益交流合作论坛,促进了民间公益组织交流合作。峰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衍生了全国民间公益组织协作体系、救灾简报、益云救灾系统三大成果。2013年出版的《品质公益峰会文集》入选中国社工与志愿者教育资源库。12月13—15日举办的第三届品质公益峰会以“品质公益·新思维”为主题,围绕“公益的互联网思维”、“社区与社会组织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型公益机构的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
  复合型公益合作平台——杭州公益伙伴圈。2012年,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引入公益界、媒体界、知识界和企业界的力量,组建了杭州公益伙伴圈,成为四界联动的复合型平台。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初步显现了互补共生、互联共赢的社群生态效应。公益伙伴圈推动杭州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相融合,通过青年沙龙、媒体宣传、学术研讨等形式,初步形成了兼具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青年社会组织“公益文化”。

   最好的服务
  做强务实有效的立体服务
  在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之初,不少草根公益组织面临着身份、资金、保障、人员等问题。团市委并没有简单的对青年公益组织进行“收编”、“改造”等粗放型管理,而是以服务为基本出发点,与草根公益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抱团发展”既是杭州青年社会组织当初面对窘境,在“退”与“”的十字路口做出的艰难抉择,也是融入杭州公益伙伴圈之后,感受到的发展真谛。
  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给了这些青年社会组织立体服务、诸多支持:
  支持一——人才支撑。实施青年公益人才计划,培养公益人才96名,该项目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实施类铜奖;通过社会工作高级人才培训班、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高级培训班等项目,积极培养青年社会组织核心骨干;增设市青联青年社会组织界别,吸纳了10名青年社会组织领袖。
  支持二——资金扶持。通过项目合作、小额资助、种子资金等形式,为青年社会组织提供经费累计1300多万元;通过财务委托、账户共享和第三方监管等形式,帮助青年社会组织接收中国儿童慈善基金会、玫琳凯等项目合作资金93万元,社会捐赠资金110万元,有效缓解了青年社会组织“没钱办事”的现实困境。
  支持三——基础保障。在区或街道层面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办公场地、项目对接、小型创投等免费服务,为青年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落地社区、常态运行提供了便利和保障,成功孵化了杭州滴水公益服务中心、杭州市西湖区乐居社会公共服务社等5家公益社会组织在市、区两级进行登记注册。

   最美的未来
  促进持续健康的成长发展
  针对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注重兴趣、自愿参与的社会化特点,团市委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有机结合,打造了爱心储蓄罐、小蒲公英公益夏令营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公益项目,得到了青年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唱出了公益好声音。
  “既解一日之渴,更解长久之汗”的支援西南抗旱“渴·望”行动,筹集善款13万余元,修建水窖8个,解决8200余名当地百姓的饮水问题;倡导“日行一善,积善成德”的爱心储蓄罐项目,累计发放储蓄罐8000余个,募集资金10.2万元,资助项目46个;每年暑期举办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夏令营、新杭州人象棋大赛等品牌项目,得到了公益组织的广泛参与;定期举行主题公益沙龙,汇聚各类优秀青年人才,为专业力量参与公益实践提供机会。
  以“展示个性,亮出风采”为主题的“杭州青年公益风尚季”活动已成功举办4届。公益组织走进社区、商圈、高校、企业展示风采,宣传“人人参与公益”、“把公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公益理念;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4所在杭高校定期开展的“你在,我在,公益在”公益组织高校巡回图片展在大学生中反响热烈,影响力不断扩大;滴水公益的“爱在后备厢”、杭网义工的“乐居合作社”、第九世界的“西部教师培训计划”等项目在杭城也已小有名气。
 
   光荣榜
  中国十大公益好项目
  在12月14日举行的第三届品质公益峰会上,颁发了中国十大公益好项目奖。其中,杭州的3个项目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参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重点推介
  “爱在后备厢”项目:征集爱心私家车主,每个车主将后备厢打造和装饰成小小的车厢超市,由闲置物品作为义卖物品,义卖收入捐助用于贫困学生午餐费用。项目已办了5届,共募集爱心款232.945万元,除了爱心午餐、生活物资,还帮助贵州几十名学生完成学业,为甘肃永靖县5所学校的孩子们实现梦想。
  “公益小天使”项目:可分环保、文化、关爱、健康小天使项目,通过参观垃圾填埋场、变废为宝DIY制作、国学课堂、山区夏令营、应急自救培训等活动,让孩子们从自己做起——进而影响到家庭——再扩展影响到社会,从小参与公益,了解公益,继承传统,弘扬文化。
  “24小时公益急寻”项目:在全国率先推出“24小时失智老人公益急寻”计划,开通4008149119急救热线,发挥民间力量参与寻找老人回家。已相继出动救援人员1000多人次,成功救援了上百位失智老人。项目还向社会失智老人免费发放2000多台平安云定位器,家人或监护人只要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APP,就能随时随地准确认定老人所在方位。
 
   名词解释
  品质公益峰会
  由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在杭公益组织在2010年共同发起的全国首个民间公益交流合作论坛。峰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峰会邀请国内各地民间公益组织来杭,就民间公益组织普遍关心的问题作探讨和交流,为民间公益组织能在更大的平台和更广的视野内发出声音、发表观点提供机会,同时也为促进民间公益组织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专家评点
  把脉公益事业发展未来
  专业、透明、制度化成关键词
  第三届品质公益峰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上百个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在现场畅所欲言,共话公益组织的现状与未来。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党组书记侯宝森在全面了解了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工作后认为:青年社会组织必须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和作用。杭州这方面的发展已经有所突破,但对于青年公益社会组织骨干成员的关注仍需加强,要从制度上对骨干加强培养、举荐,给他们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把一些项目向他们做一些倾斜。同时,要关注青年公益社会组织内部的管理,帮助他们规范章程、加强制度建设,也可以搭建一个联盟或者理事会的结构,保证组织平稳发展。另外,要关注青年公益组织的后续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副理事长、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蔡礼强说:没想到杭州的公益组织发展得这么快,没想到公益组织的领军人物底气这么足。我对民间公益组织提出建议是:“运作透明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发展创新化”。
  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王跃军觉得:品质公益峰会在杭州召开,对杭州的志愿者服务水平和公益组织规范化都有很大的帮助。当下,公益组织已经脱离了简单地募集一点资金帮助困难人群的范畴。专业化、制度化、项目化成为公益组织的未来发展的趋势。在粗放型公益组织到专业化公益组织提升过程中,通过品质公益峰会这样的平台,可以有效地促进公益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未来公益型的社会组织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公益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普通人参与公益的越来越便捷;公益行为从简单的经济援助向关注环保、食品安全等公共领域转化。这些共同的特征使得我们的青年社会组织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摸索新的方向,向着更加专业的公益组织不断完善。
  公益2.0技术总监谢栋认为:有一些公益活动有很好的内容和主题,但是缺乏延续性。这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公益组织过多把关注度聚焦在受捐人群上,而没有认识到捐赠人群的重要性。如果形成透明完善的捐赠体系,增加活动互动性,让捐助者更多参与到公益活动系统中来,形成良性互动,无形中就会增加复捐率。(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