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昨天安详辞世

07.02.2018  09:21

   百岁大家学贯东西

  孤山柏堂今起接受社会各界吊唁及挽联

  西泠印社社长、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于2018年2月6日凌晨在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101岁。

  昨天上午,长居香港的饶宗颐先生家人向西泠印社发来先生过世的消息。因为事发突然,大家都很意外,目前有关先生后事的安排正在进行中。记者联系到了西泠印社,据悉,2月7日起,杭州孤山社址(孤山路31号)柏堂将设饶宗颐社长灵堂,接受社会各界吊唁及挽联。记者余夕雯

   饶宗颐的家学渊源

  饶宗颐出生于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广东潮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饶宗颐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他和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又和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

  很多人奇怪,饶宗颐先生哪来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作这么广泛的学术研究?他曾说过:“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小的时候,上正规的学校成了‘副业’,我自己就有了一个很大很广的阅读范围。”

  饶宗颐说自己只有初中毕业,主要的学堂,还是在家里,“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做生意的,我家是当时广东潮州地方的首富。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家里从小就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写散文。”他还说:“有些人认为我‘钻’的是‘无聊的事情’,也没有钱赚,太傻。但我的兴趣就在这里,我就愿意追寻莫名其妙的那些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兴趣,推着我去搞那么多不同语言,不同门类的学问。尽管有些事情最终也不能弄得太明白,但是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很有趣味的,令我欲罢而不能。”

  饶宗颐和西泠印社

  2011年12月13日,杭州,在社长位置空缺六年之久后,饶宗颐被选举为西泠印社第七位掌门人。

  同年12月16日,香港,95岁的饶老接过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的聘书,正式执掌西泠印社。深孚众望的学术宗师,于“天下第一名社”领袖群伦,成为文坛一时佳话,为海内外所瞩目。

  饶宗颐对西泠印社深有情结,前三任社长沙孟海先生、赵朴初先生和启功先生跟他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此外,饶宗颐和西泠许多社员之间也有深厚交往。早在1940年,他便结识了钱瘦铁先生,不少常用印章都是钱瘦铁先生所刻。

  老先生当时唯一有顾虑的,是“年纪大了,就怕不一定能为印社做出多大贡献。”但他表示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之后他将积极参与印社活动。

  饶宗颐和杭州

  2012年6月,正式执掌西泠半年后,时年95岁的饶宗颐终于来到杭州。当时下榻酒店是与孤山隔水相望的香格里拉,在媒体见面时,饶宗颐几次站了起来,对于一位坐轮椅行走的老人来说,实在是辛苦的事。

  数十年前,饶老就曾来过杭州,当时游历孤山之后,回到香港创作了《西泠印社图卷》。据饶宗颐的女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艺术统筹部主任邓伟雄介绍,饶公被推选西泠印社社长后,他们特别为《西泠印社图卷》定制了30件的复制品,因为这幅画最能代表饶公与西泠印社的渊源,以及他对孤山的情怀。这幅图的仿真品长卷,2012年由饶宗颐本人亲自捐给杭州市政府。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曾说,“对于西泠印社来说,饶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的精神力量。”

   饶宗颐的人生哲学

  去年8月,饶宗颐的百岁寿辰过得极为低调。对于生死夭寿,他有着极为豁达的态度。他曾在活字文化选编的《给孩子的散文》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庄子把死生看成一条,死只是生的一条尾巴而已。”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为此,应做好三件事:一是“天人互益”;二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三是“慈悲喜舍”。

  晚年的饶宗颐很少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看书,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一个潮汕饭馆用餐。他的养生之道是:“我从14岁起,就学静坐法,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晚间九时必宽衣就寝。现在做学问时,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会停止;吃东西,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