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味蕾 装点生活 宁波年味中浓浓的非遗元素
从腊月备年货开始,到扫尘、谢年、合家团圆、走亲访友……即使到了正月初七,上班族们纷纷上班,在宁波人看来,这年味还不算过去。只有举办过上灯、落灯仪式,过完了元宵,宁波人情感中的传统春节才算结束。
在“春节”这个大舞台上,从来少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有触网销售的手工水磨年糕,有红漆打底、金箔贴身、洋溢喜气的泥金彩漆,有消灾袪祸、保一方平安的大头和尚,有老百姓茶余饭后欣赏陶醉的宁波走书,还有那随着白炭热气不停旋转的小灯人……
这些土生土长的宁波非遗元素开启了味蕾,装点了生活,传达着平安,愉悦着身心……
互联网时代的水磨年糕
作为典型的节庆食品,慈城的水磨年糕是宁波较早依托互联网进行产品销售的非遗项目。每年9月开始,慈城冯恒大年糕厂进入了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旺季。
年糕在本地有“年年高”的寓意,宁波人喜欢在谢年、祭祖的时候摆上一盆年糕,走亲访友时,也喜欢随上一份年糕礼品。据慈城水磨年糕技艺的传承基地———冯恒大年糕厂的负责人纪平介绍,生产旺季时,厂里五六十个工人需日夜加工,每天生产数千公斤年糕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关于家乡的年糕,冯骥才曾经这样说过:年糕是慈城食文化的历史名牌,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文化人出身的纪平对年糕有别样的感情,他认为,做年糕就是做文化,在洁白晶莹、糕香情浓的年糕里,有太多的年俗文化在里面。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只有更好地融入生产,实现生产性保护,才能把年糕技艺和文化发扬光大。年糕传承基地近年来推出了年糕贺年卡,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在淘宝、中华老字号电子商城等商务平台上开设网上商城,实现网上下单,快递配送。产品开始走出宁波,将年糕文化传送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
经过6年的互联网销售培育,目前,年糕的线上销售已占到全部销售额的15%。纪平所在的传承基地也被评为浙江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
吉祥喜庆的泥金彩漆
节前,宁海的奔驰4S店提走了20个双龙提桶,价值10多万元,准备赠送给购买奔驰车的车主。据4S店的工作人员介绍,3年前,他们试着把当地喜庆吉祥的泥金彩漆艺术品作为购车礼品,没想到大受欢迎。
泥金彩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成品用红漆打底,在上面用漆泥堆塑,再在堆塑上贴以金箔,成品艳丽喜庆,用作赠品,高端大气。而且,由于全部靠手工完成,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这样的艺术品还有保值、升值的空间。除了宁海的奔驰4S店,慈溪等地的奔驰4S店也与泥金彩漆国家级传承人黄才良的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
据黄才良介绍,以前他们开发的泥金彩漆产品主要用于政府采购的礼品,现在成了商家促销、百姓装点家居的高档艺术品。不少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士还会给女儿购置泥金彩漆嫁妆,象八角桶、子孙桶等。一套齐全的泥金彩漆嫁妆,价格一般在10多万元。
泥金彩漆产品的生产周期非常长。以一个提桶为例,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等,需20多道工序。特别是堆塑,需要操作者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进行实战,目前厂里有3位年轻的堆塑师傅,是黄才良手把手教出来的,经过几年的培养才具备独立操作能力,人手不足是产量不高的最主要原因。黄才良说,以前也曾试过网上销售,但发现有了订单却来不及做,不得不把产品下架了。当笔者问为什么不多培养一些徒弟时,黄才良一声叹息。他曾在宁海的职业高中开设了几个泥金彩漆班,自己亲自教学,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即使能坚持学下来,最后家长认为做手艺没出息,一定要求孩子去考大学。现在厂里做堆塑的就是多年教学硕果仅存的几位。
这几年,黄才良泥金彩漆的名气越来越大,浙江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馆、中国木雕艺术馆、国家图书馆等都向他订货。黄才良发愁的不是没有订单,而是产品来不及做。
祈福送福的大头和尚
在集士港镇翁家桥村,每逢新春来临之际,村里的领导班子就会带着“大头和尚”队伍,挑着福礼,挨家挨户送福、送温暖。这一活动一搞就是五年,目前已成了翁家桥村新年新民俗。
2017年春节,翁家桥村在前几届祈福送福活动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村民们组织了“大头和尚”民族舞蹈队、戏曲队、民乐队、腰鼓队、中青年舞蹈队、太极剑队、综合文体队等7个方阵进行巡游。祈福送福队伍穿越整个村庄,每到一户人家,领头的村干部就会送上一份福礼,祝村民吉祥安康。据集士港文化站徐站长介绍,通过每年一届的大头和尚祈福送福活动,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也打响了大头和尚这一非遗品牌。
“大头和尚”表演,俗称“抛大头”,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是个有故事情节的民间哑舞,该舞蹈改编自明代冯梦龙“三言两拍”里的《月明和尚度柳翠》故事。“大头和尚”舞蹈表演有老和尚、小和尚、柳翠婆三个角色,老和尚代表除魔消灾、救苦救难的菩萨,柳翠婆是火神菩萨———民间恐惧的灾难象征。由于两男一女表演时,头上套着夸张的大头面具,动作滑稽幽默,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民俗活动是非遗项目得以生存发展的良好载体,该项目曾经一度因为表演机会缺乏而陷入困境,现在通过挖掘其中新的文化内涵,“大头和尚”重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也使这个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后继有人。传承人马宝春今年已经70多岁了,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目前村里已经有了20多人组成的大头和尚表演队伍。
行走民间的宁波走书
过年是走书艺人最忙碌的时候,鄞州、象山等地的走书艺人穿梭在农村各地,为百姓带去节日的欢乐。
宁波走书省级传承人沈健丽一进入腊月,就开始了每天日夜两场的演出。白天12点半开始,在慈溪观城演唱《正德皇帝下山东》,下午3点半散场后,又要赶到慈溪逍林准备夜场《平阳传》的演出。晚上演出结束后,因陋就简在舞台上对付一夜,第二天再赶到观城。每部书每天演唱3个小时,这对已67岁的沈健丽来说,工作强度可想而知。“这么多年了,年年如此”,沈健丽笑着说。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末,是农闲时节供农村百姓消遣娱乐的曲艺品种。宁波的民谚说:南词唱华堂,走书下农庄,评书进茶坊。同为宁波知名的曲艺品种,与四明南词和评书走城市路线不同,宁波走书在农村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观众群。逢年过节,宁波当地农村赚了钱的老板,会在岁末出钱请走书艺人唱上十天半月,来回馈家乡父老,而一些比较富裕的村落,也会出钱请艺人给村民们唱书庆新年。沈健丽自豪地说,春节期间每天来看她演出的不下400人。
宁波走书受欢迎,除了自身的魅力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走书的表演班子人少,费用相对较低。因此每当过年,走书艺人就供不应求。由于学习走书非常辛苦,演出报酬也不高,加上需长年在农村演出,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愿意学,沈健丽最年轻的徒弟也已经43岁了。
象山县公益书场于正月初五(2月1日)正式开演,在象山丹城公园,每晚6点半,黄春梅、石丽萍等走书艺人会为象山百姓献上《薛刚反唐》等书目,一直要演到正月十八。这一公益书场由政府“买单”,民间自行组织,观众按顺序进场就座,坐满为止,不对外收取任何费用。
据象山县非遗中心负责人介绍,象山公益书场至今已是第二年了,以后这一活动将作为品牌项目延续下去。
别具一格的山头灯人
整个春节,宁海长街镇山头村的杨绍委和王开文并没有闲着,他们为正月十三的灯人会而忙碌着。
山头灯人会是山头村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早先是为纪念白鹤大帝赵炳而举办的,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据传承人王开文介绍,由于经济原因,山头灯人会于1962就停演了,直到2014年村里经济条件改善后才得以恢复。随着非遗保护的开展,灯人会中最具特色的灯人及祭品的制作首先得到了恢复和保护。
负责制作灯人和祭品的杨绍委介绍说,这些手艺是从他父亲那里传下来的,祭品中除了全猪、全羊、山珍海味、四季瓜果外,最有特色的便是用各种食材制作的人物、动物造型,形象逼真的姜太公、孙大圣、猛虎、白鹤、飞龙、金鱼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如果仔细观察,不得不惊诧于民间艺人惊人的想象力:姜太公是用鸡身做的,制作猛虎的食材是猪的喉管,构成一只只白鹤的竟是鹅蛋,鸡爪做的龙,胡萝卜做的金鱼,威风的孙大圣身子却是一只猪肝……寻常的食材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
灯人会中的主角便是灯人,这是山头村行会中的一种特殊工艺品。灯人的制作:先用苎麻做骨架,外面塑以海涂泥,再用彩纸剪成的衣服进行装饰,做好的成品仅手指大小。灯人形象取材于传统戏曲人物,如三国人物、水浒人物、岳家将等。由于灯人只能一次性使用,所以每次灯会前,杨绍委都需重新制作一批灯人,目前,全村只有他一人会这门手艺。灯人做好后还需经过组装才能进行表演,而组装一定要等到举行上灯仪式的那一刻。
正月十二晚上,在山头村的唐王庙举行上灯仪式,负责灯人表演的各个队员身着盛装,庄重地把一个个灯人插到三层楼阁上,每个楼阁需插72个灯人。看似普通的楼阁,却暗藏着机关:在楼阁的下层,用彩布围起来的部分放着一个大铁盆,里面装有白炭。灯会行进时,把下面的白炭烧旺,由于每个灯人的下部装有纸风旋,白炭热气通过管道,就会让纸风旋转动起来,从而带动各个“灯人”不停转动。
王开文介绍说,正月十三下午,这些灯人会随着巡游队伍在全村巡游,然后放到西山殿供奉,演灯头戏,一直到正月十八举行落灯仪式后,整个灯会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