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补网匠谢惠琴的50载修补人生(图)

30.06.2015  13:45

  休渔季,一张张残破的渔网静静躺在普陀鲁家峙岛码头上,散发出淡淡的鱼腥味。阳光下,累累“伤痕”好似渔网搏击风浪后获得的勋章,诉说着人与海的故事。

  质朴的渔嫂拉过一张网,轻轻展开。她那双粗糙却灵巧的手里,一把细长的木梭正飞快地在网眼之间来回穿梭。片刻功夫,窟窿就这样被填补了。

  这样的画面已在鲁家峙岛上演了半个多世纪。上世纪60年代,补网匠谢惠琴组织20多名渔嫂在鲁家峙成立一支巾帼补网队。50多年过去了,当各类传统匠人在机械化浪潮中渐渐消逝,修补旧网的技艺却仍在这支补网队中延续、传承。她们为渔网抚平伤痕,送它们同辛劳的渔家汉子一起去远航。

  忙碌的休渔季

  随着休渔季的到来,63岁的谢惠琴和她的补网匠们,也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清晨时分,她们早早就在鲁家峙岛码头忙乎开了,一手持木梭,一手拿剪子,双手在渔网间起舞。

  给断开的网绳配对、重新编织网眼叫做“定眼子”,这是补网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谢惠琴拉过一张渔网,迅速从千丝万缕的网绳中抽出一个绳头。她说:“你看,这一股网绳由15根细丝组成,断开的地方是5长10短,很容易辨认。只要找到绳头,再一一比对前后的绳头,接上了就算成功。”说话的工夫,谢惠琴已经成功配对。她将几股绳头紧紧捏在指间,转身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木梭。木梭头尖身细,长长的手柄上缠绕着崭新的网绳。随着木梭的穿引,原本断开的渔绳很快打出4个绳结,形成一个新的网眼。

  定完眼子,谢惠琴一边修剪断开的绳头,一边沿着破洞的边沿顺着编织下来。“网眼大小各不相同,该编多大的网眼,补网师全凭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谢惠琴说,网眼大小直接关系着收成,网眼大一分则可能放跑捕到的鱼,小一分却又可能把不该捕的小鱼苗也兜了上来。

  不到两分钟,谢惠琴就将一片10来个网眼大的破洞修补好了。每天,她都要补上百个这样的破洞。在各类渔网中,最大的雷达网宽200多米、长上千米,几个补网匠通力协作也要几天才能补完一张。

  修修补补的营生

  谈起织网、补网的经历,谢惠琴说那还得从50多年前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渔业兴盛,大量渔民远航开拓新渔场。由于父亲谢龙宝是当地有名的织网师,她七八岁便开始织网,很快成了编织渔网的一把好手。

  12岁那年,父亲开始让谢惠琴学习补渔网。“补网的技巧要比织网更多,你不要以为自己会织网就也会补网。”父亲教谢惠琴补网的方法有些特别:不直接传授补网的诀窍,而是让她跟着别的补网匠一起上渔船,看如何补网,靠自己领悟。“只有遇到看不明白,自己又琢磨不透的问题时,才能回家问问父亲。”谢惠琴回忆道,父亲每次的回答也总是点到即止,启发她继续思考。

  父亲严格的要求,让谢惠琴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对每一种渔网的编织方法都细细研究。随着技艺日渐精湛,谢惠琴终于理解父亲的用意。“补网的技巧靠的是经验积累。只有经过思考,掌握的技术才牢靠。”

  19岁时,谢惠琴已是鲁家峙远近闻名的补网能手。当时,鲁家峙渔业生产大队严重缺乏补网匠,于是谢惠琴召集20多名当地妇女,成立巾帼补网队。平时,她们在岛上为回港休整的渔船补网;每年10月,嵊山渔场发带鱼汛时,这些补网匠们又乘坐后勤船,赶到嵊山岛,就近为渔船修补渔网。

  “网事”历历在目

  这几年,陆续有队员不再接活,同时也有从小岛迁到鲁家峙的年轻妇女加入队伍。这都让年过花甲的谢惠琴感触颇多,一得空她就喜欢回顾自己的“网事”。

  补网队刚成立时,鲁家峙岛还没码头,渔船回港大多停靠在沈家门码头。不少渔船午夜趁着退潮时回港休整,在涨潮前又匆匆出海。补网匠们便要在这六七个小时的间隙里把渔网修补好。深夜里,渔民们驾着小船到岛上来接补网匠。无论多晚,只要有渔民来敲门,谢惠琴从不拒绝,总是立即召集补网队队员,连夜乘船赶到沈家门码头去补网。

  补完渔网,总是凌晨三四时,距离返回鲁家峙的首趟班轮时间还早。补网匠们不舍得花钱住旅馆,常常在马路边和衣而睡。“有一回,实在太累,大伙都睡得很沉。一直到太阳晒屁股了才在嘈杂的人流声中醒来,周围的百姓都异样地看着我们。”谢惠琴回忆起自己出糗的经历,有些不好意思。

  到上世纪80年代,鲁家峙岛上建造了渔业码头,越来越大的渔船不再需要趁着退潮回港,补网匠们再也不需要深夜赶去沈家门补网。2006年4月,横跨沈家门港的鲁家峙大桥建成通车,连接鲁家峙和舟山本岛。岛民们外出不再需要渡轮,谢惠琴她们出岛补渔网也更方便了。

  补网50年,发生巨大的变化还有收入。刚开始补网时,一天的工钱是4毛钱,现在最高涨到240元。“补网匠和泥浆、木匠一样,也是按天记工。”谢惠琴说,能不能又快又好地把网修补好全在于补网匠的责任心。“一张雷达网,贵的要3万多元,即便最小的单拖网也有3000多元。”谢惠琴说,能让渔民们既省下买新网的钱,又捕到更多的鱼,是她工作的动力。

  补网者言

  和许多匠人一样,补网匠是一个谋生的行当;不同的是,鲁家峙的这些补网匠,不仅仅把它看做是一种营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我们努力让每一个网眼都大小适中,这是海边人对大海丰厚馈赠的感恩;我们牢牢系紧每一个绳结,这是海岛女人对在海上辛勤劳作的男人们的默默支持……补网匠的故事里,有着每个海岛人的身影。(见习记者 翁杰 通讯员 翁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