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转型发展促创业 来料加工惠民生

22.10.2014  19:03

转型发展促创业  来料加工惠民生

 

衢州市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素有“衢通四省”之称,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市,区域面积8841平方公里,总人口252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24元。衢州市来料加工业起步于1998年,经过16年的发展,已呈现出“订单渠道日益拓展、加工品种日益丰富、平台建设日见多样、产业特色更为明显、参与队伍日益扩大、群众增收占比凸显”等六大特点。目前全市拥有来料加工经纪人3441人(其中一级经纪人1900人),固定从业人员25万人。2013年,全市实现加工费收入23.4亿元,折人均收入118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1%,今年上半年实现加工费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6.2%,人均半年加工费收入4840元,同比增长8.5%。来料加工如同一把“金钥匙”,为衢州市农民特别是山区、库区低收入农户开启了创业增收的大门,有效推进了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和新农村建设。

 

一、主要做法。

1、建组织、出政策、搭平台

一是建组织。 我市建立了来料加工业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举措,培养和扶持经纪人队伍和专业村,做好统筹引导、业务指导和考核奖励等工作。各县(市、区)也都建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 二是出政策。 各地各级均把发展壮大来料加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出台相应政策予以扶持培育。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来料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来料加工业作为帮助广大群众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大财政、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的扶持,并建立来料加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各县(市、区)也顺势而上,纷纷出台有关政策,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来料加工业给予扶持。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特扶”政策的实施,给各特扶县来料加工的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常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扶持扶贫重点村建设村级来料加工厂房,对优秀转型升级来料加工企业、经纪人上规模、上台阶最高给予16万元的奖励。衢江区鼓励经纪人承租村级物业用房发展来料加工,对经纪人承租物业房最高给予一年2万元的补助。开化县对新建300平方以上来料加工场所的扶贫重点村、异地搬迁小区(点)或专业村,每平方米给予600元补助。柯城区、江山市出台以奖代补办法,对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专业村等进行奖励扶持。 三是搭平台。 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市来料加工服务中心和来料加工就业创业服务队,每年春、秋定期开展“送培训、送岗位、送项目”行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面,编印《衢州市来料加工经纪人名册》和《衢州市来料加工指南》,利用春季人力资源交流大会等时机发放给社会各界,近三年累计发放5000余份。设立来料加工服务热线,接待登记经纪人、农户来电来访,为供需双方积极牵线搭桥。2013年成立来料加工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柯城、常山等地开通了来料加工网站。柯城区设立“订单超市”方便经纪人接单和招工。

2、重宣传、树典型、造氛围

一是媒体推动。 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开展来料加工的特点、意义和好处,宣传交流开展来料加工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政府大力倡导、部门合力扶持、各地错位发展、妇女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组织发动。 过去六年,市里先后组织举办来料加工成品展示、巧手演示、技能竞赛、技术大比武、来料加工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多项活动,积极营造比技能、赛业绩的浓厚氛围。衢江、常山等地也多次组织举办来料加工技能比武活动。依托市、县两级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机制,把帮助结对村发展来料加工作为帮扶重点,引进来料加工经纪人、修建来料加工场地、组织来料加工培训。 三是典型带动。 自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6年开展十佳来料加工经纪人、十佳来料加工专业村、来料加工突出贡献单位、低收入农户发展来料加工先进村等各类先进评选,连续6年召开全市来料加工推进会、现场会,总结表彰来料加工先进单位和个人,在《衢州日报》、《衢州电视台》开设专栏,集中宣传一批优秀经纪人和加工示范基地的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全面激发群众参与来料加工的热情。

3、强队伍、建基地、补短板

一是强队伍。 依托衢州农民学院等农民素质培训基地,一手抓经纪人素质培训,一手抓加工人员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来料加工培训班38期,受益经纪人400余名,加工队伍近5000人。6年来,市、县(市、区)两级累计举办经纪人培训班、研修班407期,培训经纪人1.63万人次,举办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班4980期,培训人员24.9万人次。全市来料加工经纪人从2008年的1156人增加到3441人,从业人员从18万人增加到25万人。 二是建基地。 推动来料加工向扶贫重点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扩散。推进来料加工业集聚发展,鼓励来料加工经纪人培育加工专业村。目前,全市“一村一品”来料加工专业村111个,来料加工示范基地306个,集中加工点2303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98%的扶贫重点村、100%的异地搬迁小区建有来料加工点。三 是补短板。 针对经纪人在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期缺资金、缺技术的实际,我市采取“一对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弥补来料加工业“先天不足”的缺陷。如,今年4月份,我市在省农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在柯城区试点建立全省首个来料加工担保互助会,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担保融资互助模式,共筹集担保资金500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150万元,经纪人自筹350万元),通过与银行合作,最高可按基准利率向金融部门融资4000万元,目前已有33名会员获得担保贷款2005万元,极大缓解来料加工业转型期的融资压力。又如,针对经纪人发展来料加工缺场地难题,开化、常山、衢江利用特扶资金建造的来料加工厂房54幢3万多平方米,并对外招商,吸引18名客商入住,新增近千名加工者。再如,针对部分生猪养殖户想改行发展来料加工但又缺乏技术的实际,各地通过组织免费技能培训班、邀请专家上门服务、召开恳谈会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服务,目前仅衢江区生猪整规后就新发展来料加工经纪人14人,新增来料加工从业人员300余人。市、区两级扶贫部门把培训班直接办到柯城区万田乡养殖大户冯增富的加工场地,成功帮助他转型为一名合格的帐篷来料加工经纪人。

二、基本成效

1、拓宽了致富门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重点难点在欠发达地区,核心问题在于百姓增收。来料加工使一大批走不出家门而闲置在家的劳动力找到了就业门路,特别是一批缺资金、缺技术、缺文化的低收入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大批农村妇女、留守老人在家门口就业,留守儿童数量减少约1.7万人,极大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务工”与“务农”、“钱袋”与“后代”兼顾的问题。尤其是库区、山区异地搬迁农户,通过在安置小区(安置点)发展来料加工,使这一群体顺利实现了就业增收,和谐融入当地,真正实现了“移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不仅如此,来料加工还为当前在“绿色发展”政策背景下不得不改行转产的农村劳力提供了大量就近就快的就业创业岗位。仅生猪养殖户这一群体,我市来料加工业吸纳就业人员25万人,一大批生猪养殖大户转型当了经纪人,一大批关停企业农民工转身投入到来料加工中,来料加工产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这种地位和作用将在今后一段时间更加突出。

2、提速了工业化进程。

由于坚持因势利导,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加快了来料加工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带的形成。目前已初步形成柯城区饰品、灯笼、雨伞、鞋类加工,衢江区服装加工,龙游县玩具加工,江山市羽毛球、圣诞树、消防器材加工,常山县机械、文体用品加工,开化县墙布、箱包、儿童玩具加工等为主的具有区域特色块状来料加工布局。16年持之以恒地推动发展,促进加工点集聚化、专业化、规模化,实现“由分散向集中转型、由家庭向车间转型、由农民向工人转型”,助推“衢州加工”向“衢州制造”转型,积极支持来料加工业“个转企”,推行加工点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内部管理,常山、开化专门举办5S培训班,实现企业化经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发展电子商务。至今年6月底,全市来料加工点实现“个转企”累计166家,同比新增44家。来料加工经纪人开办网店86家,同比新增14家,上半年实现网店营销额3187万元。开化县来料加工经纪人汪玉英,不到一年网上销售额就达到了250万元。

3、促进了社会和谐风。

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从事来料加工以后,不仅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且提高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明显下降。通过发展来料加工后,打牌搓麻将的人少了、比技术谋增收的人多了,邻里纠纷少了、互助解困多了,社会风气好了。

近年来,衢州市来料加工业进入了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轨道,为衢州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铺就了快速通道。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衢州市来料加工发展与兄弟市相比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技术不强、产品不特、优势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我们将以今天会议为契机,按照“扩面、增量、提质、创特、增效”的要求,紧跟市场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产业转型,以创新促提升发展,全力打造衢州特色的来料加工品牌基地,使来料加工继续成为我市农民朋友稳定和重要的增收渠道,在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