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精准帮扶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

04.11.2016  03:08

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衢州市全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精确对准教育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

一、精准帮扶教育薄弱地区

一是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偏远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

2009至2012年,为期三年的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8亿元,加固和重建校舍累计竣工面积65.6万平方米。2016年,全市投入4.7亿元改善17个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投入0.8亿元用于62所薄弱学校塑胶跑道建设,使全市中小学校塑胶跑道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是专项助推:完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市级学前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全市六个县(市、区)办好公办园、整治无证园、创建等级园,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网络,充分发挥公办园、优质园对县域内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鼓励通过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举办分园等多种形式与民办园、薄弱园结对帮扶,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进一步推进城乡互助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依托的农村幼儿园管理指导网络,不断提高农村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促进县域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成立了“衢州市移动终端应用校际联盟”,校际联盟通过市、县两级教育技术中心,将专家的理念引领、企业的技术支撑、教研部门的学科指导紧密结合起来,为联盟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加强了区域间、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提升移动终端的教与学水平,落实校校帮扶,助推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及教师队伍的成长。

三是精准培养;提升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

优化“名师带徒”城乡教学衔接项目,实施乡村教师提升工程。各农村学校依据本校实际,邀请市、区(县)两级教研员,市名师,省特级教师等带徒结对,成立名师工作室对农村教师进行帮带培训,提供“私人订制”教研服务,有效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另外,根据农村学校实际需求,还安排了非师范生业务能力培训、学科命题能力培训等14个非指令性培训项目,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教学素质。

在职称评审、个人待遇方面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下发《关于实施农村特岗教师津贴的指导意见》,根据距离、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环境等因素对偏远地区教师实行300至1000元差别化特岗津贴补助,全市享受特岗教师津贴人数1954人,月发放金额总数77.51万元。农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的通过率原则上不低于城镇学校。对出色完成支教和教师交流工作以及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晋升,确保农村的优秀教师留得住。

二、完善贫困学子的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提供贫困学子的公平就学机会

逐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完善留守儿童工作档案、特殊困难家庭儿童成长档案,通过结对帮扶、小班化教育、送需上门、心理援助等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特殊困难家庭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执行流动人口子女“两为主”,外来务工子女“同城待遇”,做到应入学尽入学,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

二是落实贫困学子的扶助资金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积极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进一步健全资助制度,重点加强资助资金管理,保证国家自互助资金发放每分有依据、分分有着落。

坚持“应助尽助”的原则,扎实完成义务教育营养餐和教育券资助、学前教育保育费资助等学生资助工作,严格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近4年来,共发放5322余万资助资金,91000多人次的学生直接受益。

三是切实保障贫困大学生实现大学梦

做好大学新生的扶助工作,做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积极倡导社会机构、爱心人士参与捐资助学。衢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助学工作,为引导更多的爱心单位和人士积极投身到贫困大学新生助学行动中来,市教育局不断加大助学工作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助学浓厚氛围。自2011年起,市教育局已累计资助贫困大学新生2143人,发放助学金共计890.4万元。

三、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全市加强资助制度建设,认真实施中职和普通高中的免学费、助学金政策,全市中职学校免学费52295人次,免学费金额6396.7万元;资助中职学生11671人次,累计发放资助金1167万元;资助普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148人次,累计发放资助金1214.8万元;全市享受农村义务教育爱心营养餐84710人次,累计发放金额4235.5万元;下发学前教育专项建设经费1900万元,薄弱公办园改造资金5680万元,学前教育助学金7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