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以“循环经济”为主线探索生态经济发展实践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28.08.2015  16:53

  衢州地处钱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达71.5%,拥有全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5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衢州又是重化工基地,重化工比重曾高达69%。在这样一个山区,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如何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既是全省的生态屏障,又要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衢州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特征和产业特点,积极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践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的“衢州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明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经过几年的积极,初步探索出了山区生态经济发展转型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衢州生态经济发展成效
  (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出境水洋港断面水质监测指标均符合功能区要求,出境水考核水质达标率100%,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衢州市区AQI优良率82.8%,PM2.5浓度均值49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四和第五,分别前移三位。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至2015年6月,衢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6.1:46.9:47,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工业,实现产业结构比重“三二一”,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以上,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0%。工业新产品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均高出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
  (三)四项收入稳步增长。继2014年全市财政收入、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10.4%、9.3%、11.2%,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速度,分别增长5.7%、7.5%、9.6%和7.9%,为衢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提供了保障。
  二、衢州生态经济发展做法
  (一)顶层设计引领发展。一是方向引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打造生态屏障 建设幸福衢州”的决定,明确发展循环经济为衢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规划引领。制订了《衢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衢州市“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衢州市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规划》、《衢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10多个循环经济相关规划。三是政策引领。出台了《衢州高新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衢州市区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衢州市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扶持政策。四是考核引领。建立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各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中。
  (二)试点示范推动发展。在省政府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衢州争取到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等各类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大满贯的地级市。衢州市政府以此为锲机,全力推动,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一是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推进工业循环。以国家高新园区为平台,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和产业链整合,形成了“一主三特色”的氟硅循环产业链,余热余汽余压循环利用的钢铁产业链,集中供水、供热、供汽、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废处理和利用率达到96%。二是以五水共治为重点推进农业循环。以五水共治为切入点,以生猪养殖治理为突破,构建了以畜禽排泄物资源化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生态循环模式。启动生态循环农业的整建制乡镇、示范区等创建工程,形成点线面推进的示范格局,全市域、全产业链整体推进的生态循环农业格局初步形成。三是以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城市循环。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再生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城市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率大于10%。初步建成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覆盖全市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已投入运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布点实现市域全覆盖,新增公交新能源汽车达到100%,有效促进了低碳交通的发展,激励了公众低碳出行。
  (三)机制创新保障发展。一是体系创新。我们建立了衢州巨化一体化发展体系、巨化与高新园区企业协调发展体系、龙头带动产业化发展体系、公共财政利用率最大化体系、民间自发推动生态化发展体系、乡镇交界断面水质监测体系、全县域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保险体系、生猪排泄物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等。二是机制创新。我们创新了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工业、信息化和政府投资的全方位全覆盖项目决策咨询制度,生态考核分类制度,“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共建生态家园”制度,科技—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国家公园体制等在内的一套制度体系。从而营造了“敢冒险、敢创新”的社会环境、“人一之、我十之”的政策环境、“不要等、马上办”的服务环境。
  (四)人才技术支撑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人才、技术的支撑,衢州市一方面通过借脑引智,与北京中关村开展战略合作并在衢州建立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与长三角循环经济研究院合作在衢州建立分院,在杭州建立衢州海创园。另一方面,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政府层面成立衢州氟硅研究院,企业层面建立省、市两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并出台专项政策予以扶持。
  (五)产业招商推动发展。一是开展九大产业专项研究。去年我市成立了氟硅新材料、特种纸、新能源等九个产业专项小组,邀请国际一流咨询公司为顾问,通过对现有产业基础的调研,梳理产业链条,绘制出产业谱系,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路径、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二是开展产业招商,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如氟硅新材料产业依托巨化集团,吸引了国际国内一大批知名企业(日本的昭和电子、中国建材等)来衢投资,投资20亿的华友钴业钴新材料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10亿美元的韩国晓星电子项目开工落地。水资源产业引进了新加坡旺旺集团、娃哈哈、光明乳业等。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实施,吸引了北京嘉博文公司在衢州投资环保设备项目。(衢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