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石桥街道设奖激励社工 委屈能否一奖了之

28.10.2014  09:30

杭州浙大求是社区举办突发事件应急演练,12名社工学习急救知识。 杜亚娜 尹炳炎 摄

   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吕玥 通讯员 盛相良 朱妤) 这几天,一则消息在杭州下城区石桥街道各个社区的社工间流传:景安社区的何明丽(化名)拿到了这个季度的社工委屈奖!

  消息传来,无疑给许多社工忙碌又平淡的生活扔下一个重磅话题:街道还真给我们“颁奖”了!何明丽受了什么样的委屈?这个社工委屈奖到底怎么评?有没有什么争议?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前往石桥街道一探究竟。

   宁可不要奖励

  何明丽个头不高,说话声音很柔。

  作为石桥街道社工委屈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奖者,记者从她脸上看到的只是苦笑和无奈。

  “我宁可不要这个奖,也不希望遇到那样的事情。”何明丽说。

  今年8月的一天,何明丽接到同事电话,被告知社区居民赵某要给自己女儿开一张独生子女证明。她到办公室后马上开好相关证明,放在办公桌上,等同事或赵某来取。

  没想到,中午12时许,赵某竟带着女儿冲到办公室,指着何明丽的鼻子就骂开了。赵某认为社工对自己不够重视,到现在都没有开证明,话语非常难听,完全不听解释。整整10分钟,赵某越骂情绪越激动,甚至想冲上前动手,最后被其他社工劝阻,拿着证明离开。第二天一上班,还不解气的赵某继续上门指责,何明丽的耐心解释却换来她更大的火气,冷不防还被她挥手打了一下……

  这是当了4年社工的何明丽第二次在工作中遭遇肢体冲突。第一次发生在她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位“喝多了”的居民上门抱怨社区老年食堂伙食太差,激动之下直接拿手指戳何明丽的眼睛。

   社工压力不小

  类似的遭遇,不仅仅发生在何明丽一个人身上。根据下城区公益社会组织“心石之桥”的问卷调查,目前80%以上的社工都感觉社区事务杂、工作压力大,社工不仅要掌握劳动保障、城管、计生、消防、助老助残等多方面的业务知识,还经常要面临社区居民的不理解、谩骂、投诉,甚至人身攻击。

  石桥街道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百姓对政府的期望值很高,而社区又是许多政府公共服务的协助执行者,一些社区居民会直接把自己对政策的不理解甚至不满意转嫁到社工身上。相比其他服务行业,社工在一定程度上又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在保持忍耐、克制态度,坚持文明服务的行为上往往被赋予更高的要求。重重压力下,社工之累之难可见一斑。

  石桥街道社会事务科科长陈科说:“仅去年,我们街道就走了七八个社工,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桥街道从今年7月开始设立社工“委屈奖”,每季度由各社区推荐人选,由街道核实后进行评比,从专项经费中拿出一笔钱,酌情给予500元至1500元的奖励,让受委屈的社工能够感受到组织的人文关怀,得到些许安慰。

   治标还是治本

  记者了解到,许多社工都对何明丽拿这个“委屈奖”表示理解。

  “这不仅仅是针对她申报的这件事,也是对她一直以来顾全大局、耐心工作的肯定。”在景荣社区社工赵玉婷看来,给予这样的安慰和支持情有可原。

  作为撤村建居的社区,石桥社区这次没有一例“委屈奖”上报。社区党委委员、社工樊建军告诉记者,他们社区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以前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乡里乡亲的,就算事情没有办妥,大家也会来一句“看在你的份上就算了”,因此委屈也会少一些。她认为,这个奖,应该给其他工作更难做的社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工表示:“表面上看,‘委屈奖’能给受委屈者一点安慰,但我个人感觉,就是政府出面替一些不文明行为甚至违法暴力行为买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认为,遇到类似情况,个人不应忍气吞声,而要据理力争,依法维权。

  而在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马良教授眼里,“当老百姓的需要和基层服务能力发生偏差,或者老百姓对社区工作的角色认定有偏差,都会导致群众有怨言、社工有委屈。”马教授说,“社工委屈奖”的出现,多少能让人们看到社工的工作难度,有它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