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古凉州 感受新繁荣

13.11.2014  11:06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在《凉州词》中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音调,勾勒出一幅情深味浓的“边疆将士畅饮图”,而诗中所说的凉州,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带着对塞外征戍生活的想象,近日,参加梦想丝路(甘肃段)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们来到武威,一同感受古凉州的繁荣兴盛。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置武威郡。悠久的历史为武威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而雷台就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化遗址之一,这里因出土极具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马踏飞燕”(铜奔马)而声名鹊起。

  走进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的正门,就看见广场上气势雄伟的车马仪仗队伍。那是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放大6倍的青铜复制品。仪仗俑队伍共99件,包括39匹马、45个铜俑、14辆车和1头牛。摆放在俑阵最前面的“马踏飞燕”(铜奔马)引人注目,它头戴璎珞、尾梢打结、尾巴翘起、昂首嘶鸣、三足腾空,一足踏在振翼奋飞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头观望,骏马凌空飞腾、疾速奔跑的雄姿瞬间展现出来。

  “1971年9月,郭沫若在陪同柬埔寨王国的宾努亲王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被铜奔马俑深深吸引,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这是武威人民的骄傲。”武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永建说。

  虽然这批出土文物的原件现在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但是人们在这里却能够实地目睹“马踏飞燕”的出土墓穴。据雷台汉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志忠介绍,雷台下面共发现两座墓:一号汉墓和二号汉墓。马踏飞燕就出土于一号汉墓。该墓葬是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虽然被盗过多次,但文物遗存十分丰富,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2001年6月,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武威市政府为理顺管理体制,将原隶属于市建委管理的雷台公园变更为市文化部门管理的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用于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的修缮、建设工作。”王志忠说,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先后编制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雷台建设的实施方案》、《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大景区总体规划雷台景区编制计划任务书》,利用“马踏飞燕为龙头,天马文化为内涵”的大景区建设带动武威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更好地发挥武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武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将武威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节点”。曹永建说,近年来,武威市坚持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放在首位,加强重点文物的保护修缮,先后组织实施文庙、雷台、天梯山、白塔寺、瑞安堡、长城遗址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围绕对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着力打造“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圣地”新品牌和提升“天马故乡·葡萄酒城”旅游新形象,编制了《武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2—2030年)》,为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根本依据。

  据悉,从2012年开始,武威市政府每年落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和文化企业发展。2013年,武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4.2亿元,增速40.83%,占GDP的比重为1.1%。

  武威是中西方经济、文化、技术、宗教交流融会的基地,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大本营,也是西藏归属中国的见证地。“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节点’,武威具有突出的优势。”曹永建说。2014年1月,武威市设立了甘肃省首家保税物流中心——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迈出了打造黄金节点的重要一步。保税中心将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之间重要的货物中转基地和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陆港,其中设有专门的文化动漫交易区域。“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也将在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更上一层楼,成为“丝路经济带”的国际物流枢纽和重要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