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大战超人》:这一战,DC输的不冤

30.03.2016  16:23

  截至发稿时,《蝙蝠侠大战超人》的烂番茄新鲜度已经跌到了28%,Metacritic得分44,观众打分基本持平,前者为72%,后者7.4,IMDB评分也是7.4。观众口碑不甚理想,媒体评分近乎残暴。而作为今年最受期待的超级大片之一,本片不论是演员阵容,幕后制作(汉斯季默+琼基·XL为本片配乐啊)都算得上是好莱坞超一线了,就算烂也不至于烂到现在这个地步。那么,《蝙超》到底哪出问题了?

  

  想嗨翻?把书翻!

  要想在观看《蝙超》时全程嗨翻,你需要阅读《超人之死》,《黑暗骑士归来》,《天国降临》,《不义联盟》,《超人:红色之子》,《正义联盟:起源》等等DC漫画。但话说回来,一部斥资2.5亿,并且在主流院线上映的超级大片,其内核竟然是一次小众漫迷的集体狂欢。不得不说《蝙超》从一开始就没考虑普通观众的接受无力,而是赶进度拍了再说。再想想之前华纳立誓打死也不拍正义联盟电影,这巨大的反差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影迷熟知的《诚实预告片》,早在十个月前就预言了该片的催熟属性。

  而华纳和DC之所以火急火燎的要推出《正义联盟》大电影,自然是要跟冤家漫威死磕到底。你不都第三阶段了嘛?合久必分都开始内战了嘛?好,那我直接一部《蝙超》赶上你之前的所有进度,我们的《不义联盟》也是英雄内战的漫画,全给我硬塞进剧本里。但话说回来,漫威从08年《钢铁侠》开始,用时八年,十几部电影,分两个阶段构筑的电影宇宙,DC却想用一部《蝙超大战》(《钢铁之躯》的铺垫意义仅限于敲门砖)开挂通关,这野心已经不是一口吃个胖子了,简直是赶鸭子上架。于是乎就有了这样一部完整版长达三个小时,压缩5本漫画剧情(还有更多),正义联盟6巨头无一缺席(绿灯侠要到2020年)的粉丝电影。如此庞杂的铺垫戏码需要在正片中见缝插针,而执筒的竟然是叙事方面广为诟病的扎克施耐德,可想而知成片将会是怎样一盘散沙。

  

  扎式美学,你不懂!

  扎克施耐德一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导演,也是好莱坞流水线上少有的风格化导演。他的个人风格主要体现在声画层面—画面色彩高饱和,大段慢动作抒情,叙事蒙太奇,漫画式分镜构图都是这位导演的影像标签。简而言之,这位导演拍出来的东西更像是一本暴力美学漫画,或是形式美学MV,画面思维要优先于戏剧思维(大忌啊!)。这也就导致扎导的作品几乎都是后现代形式上的学霸,类型片叙事上的学渣。就连扎克自己都承认,他拍电影首先是漫迷视角,所以他也在电影中尽可能地运用漫画中的美学。

  到了这部《蝙超》中,扎导延续了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只要一到需要抒情的桥段,扎导立马火力全开,慢动作,大特写,时空转换轮番轰炸,逼格高的简直没谁了。比如一开场家门不幸的叙事慢镜头,媒体激辩的交叉蒙太奇,片尾处悲壮异常的超人国葬等等都让人过目不忘。可是一旦没了背景乐,没了慢动作,没了蒙太奇,没了精致构图堆叠叙事,没了以上这些赖以生存的形式要素,扎导连最基本的正反打对话都拍得有气无力。再加上用梦境,闪回这些本就有点意识流的东西来编排铺垫戏码,频繁的时空转换严重破坏了剧情连贯,直接导致故事时间,空间流动性过大,不可挽回地造成叙事节奏失衡,情节支离破碎。这一点上《蝙超》犯了和《复联2》一样的毛病—把电影当成预告片来拍,塞得越多就越乱。

  另一方面,商业片剧本讲究一个矛盾转换,起承转合,也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蝙超》中也存在这样一对矛盾—超人VS蝙蝠侠,也和所有的商业片一样,这对矛盾在进行到第三幕高潮之前,出现戏剧性转机实现化解,然后就是化敌为友,同仇敌忾,Happy ending。只不过片中蝙蝠侠和超人化敌为友的理由实在缺乏说服力,完全达不到商业片矛盾转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基本标准。最重要的是,蝙蝠侠幡然悔悟,明白自己让人玩了的转变戏码,编导竟然直接给切了(不知道完整版有没有)!太省事了吧!等镜头再次回到双侠这边,两人早已成双入对,你后妈就是我干娘了。如此突兀又笨拙的戏剧转折,给人第一感觉是观战的扎导看了一眼表:“该打毁灭日了,快叫老爷别闹了。

  另一方面,扎导的强项在本片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延续了《钢铁之躯》中动作场面全部囤积在最后的毛病,但好在发起狠玩起视觉冲击一点不含糊。只不过让一位形式主义大咖玩类型片叙事,还不让他扬长辟短挑选剧本,他也只好在叙事形式而不是叙事语法上自我发挥了。

  

  诺兰版《蝙蝠侠》剧照,风格暗黑

  口碑差,怪我咯?

  漫改电影如今已不像从前,纯粹是小众把玩的亚文化了。而随着的观众口味越来越刁钻,除了要有视觉特效撑场面,还要极力突破自身的类型束缚,带来独一份的娱乐体验。细心的影迷不难发现,DC老冤家—漫威在近几年已经开始了类型实验的探索,从乔斯韦登把无厘头这种纯粹的后现代产物带入《复仇者联盟》以来,漫威已经成功整合了政治惊悚(美队2),太空歌剧(银河护卫队),强盗片(蚁人)的类型要素。剧集这边更不用说,黑色电影(杰西卡琼斯),律政剧(超胆侠第二季),罪案剧(超胆侠第一季)的类型要素都能在Netflix的漫威剧中对号入座。这种求新求变玩实验的类型探索,才是漫威电影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反观DC这边,依旧是在玩风格,飙逼格,苦大仇深地走诺兰定下的老路子。而扎导作为一位喜好R级片的视觉系导演,又是DC电影宇宙的奠基人,受制于主流院线PG-13的级别定位,玩不了cult不允许重口,话题尺度与暴力尺度都不敢展开,他的招牌黑暗风因此瘪成了流于形式的摆姿态,只能称其为影像风格而无法上升为故事风格,说的难听点就是装X。最可惜的是,扎导打造的DC电影宇宙至今都没有在类型探索上作出丝毫的努力,这也跟他本人重形式(不管是叙事形式还是影像形式)的视觉系定位有关。除了逐帧拍摄,改编自高完成度剧本的《守望者》,《300》以外,他所打造的两部DC电影宇宙作品都是大体符合类型片套路,叙事短板显而易见的商业半成品。唯一值得标榜的,只有满满的,流于形式的逼格。

  于是乎,一向不待见扎导的各大媒体这次纷纷亮出低分。究其原因,还在于媒体影评人更多的是以学院派的标准来评判一部作品—形式上出彩固然重要,但风格大于故事,影像大于内涵就有点主次不分了。更何况这次扎导的确是搞砸了—碎片化叙事导致节奏紊乱无序,铺垫戏码安排不当导致铺垫意图太过刻意,戏剧架构毫无章法导致文戏武戏分布不均等等弊病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