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采丨过年要吃鸡汤面?蛋卷藕夹自何处?听路人说年俗

18.02.2018  21:22

  穿梭在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擦肩而过时听到的只言片语,透露出家乡的讯息来。你是否有过刹那的好奇:他们来自哪个地方?家乡又是怎样的风土人情?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里,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集中展示。这些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

  丰富的年俗,不仅为新年添上喜庆热闹气氛,更流淌出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身后的历史底蕴。大年初三,正忙着走亲访友,聚餐谈天的你,不妨随记者一起,走上街头,与路人朋友们共同聊一聊家乡的年俗,看看这些年俗背后都有着怎样的寓意讲究。

  过年,最难忘的还是那顿热腾腾的团圆饭

  “过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拉住的人里十有八九都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无论是来自杭州,淳安,还是湖北,安徽,山东,老老少少都不约而同地提起了除夕夜这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还在上学的杭州人小王告诉记者,自己家过年其实蛮简单的,但年夜饭仍然是不会省略的年俗。吃过年夜饭,长辈会给小辈们包红包,这是从小到大最令她快乐和难忘的时刻。“我的新年愿望是今年能收更多的红包!”小王笑着说。

  一说起新年,来自湖北京山县的堂兄弟彭晨烨和彭厚哲就忍不住跟记者分享起每年过年时候最让他们垂涎欲滴的上桌菜。彭厚哲的妈妈朱女士告诉记者,这次和孩子们来杭州,主要是想趁着过年放假的时机,带着他们感受一下历史文化气息。

  12岁的堂兄彭晨烨说,过年的时候家里经常会做一些藕夹还有蛋卷,特别好吃,吃了还想吃。“特别是我奶奶做的蛋卷,那个蛋卷是蛋皮包着糯米,每次一上桌就被我和我哥哥抢完了,别人就吃不到了。”在一旁听得咽了一口口水的弟弟彭厚哲补充说。

  这份“奶奶牌”蛋卷已经在小兄弟俩的新年记忆里留下了最美好最快乐的痕迹。

  祖籍安徽的周小哥正在北京上大一,他也跟记者分享了一个颇为特别的家中年俗。每到除夕前一天,家中便会开始煮鸡汤,到除夕当天便将鸡汤浇在刚煮好的面条上。“那天早上别的什么都不能吃,只能吃那个鸡汤苗条。”小哥说,自己也不知道这个习俗的缘由,但每年爷爷都让我们这样做,家中便这么一年年传承了下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留在很多人童年记忆里的,除了年夜饭,还有那些年和小伙伴们一起放过的烟花、鞭炮。“要说小时候难忘的,应该还是半夜十二点的烟花吧。”来自千岛湖的俞先生说。不少路人朋友也说起了自己小时候放过的鞭炮,曾经看过的烟花。

  看来,即使古语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但在过年这个传统大节上,各地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着些许相似的记忆。

  书里的新年,也是这般多姿多彩

  春节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着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过年的习俗由来已久,它不仅在我们的饭桌上,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里,在书里自然也不乏文字记述。

  譬如《红楼梦》。书中描写节庆活动的很多,但对于过年,却只有一次,即五十三回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于贾家这样的大家族来说,过年时除了有寻常人家的习俗,祭祀礼仪自然也是一个大户显贵人家的重头戏。

  第五十三回中,关于祭祀的种种礼仪规矩,作者曹雪芹着墨不少。

  “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下贾敬手中。”“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

  可见在当时,像贾家这样的人家其过年祭祀礼仪是相当严肃谨慎的。一场新年祭祀,族众参与,上下分明,阶次了然,举手投足都有着颇多规矩约束。

  若说《红楼梦》的年代远了些,那就再稍稍往近了点说。

  费孝通在江村作田野考察时,也曾提及当地过年时的一些传统习俗。“初一:新年,祭菩萨,迎灶神上庙拜佛;初一至初八日,男人探亲戚;初八至十五日:女人探亲戚;初五日:祭财神;初十至三十日:吉利的结婚日。

  这里费孝通说的也已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习俗。但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杭嘉湖平原的人,记者发现,这些并没有完全消失,至少在当下浙北乡村的一些年俗里,多多少少也能看到类似的印记。

  吉祥团圆 年俗里说寓意

  那么,聊了那么多年俗,你们都知道这些年俗背后蕴藏着的寓意吗?

  “家里人没和我说过什么传说。我想白面条可能意味着新的一年重新开始,鸡汤又有着吉祥的意思吧!一起吃就有着很吉祥的新年意味了。”对于吃了多年的新年鸡汤面的寓意,周小哥虽未听长辈说起过,但他有着自己的猜测。

  “应该都是吉祥的吧,做腊鱼这种都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主要是一种风俗一直流传了下来。”“喜庆吧,或者说是开门红之类的。”“就是重在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吧。

  对于家乡的年俗寓意,很多路人多只知道大概意思,如吉祥、红红火火等,却说不出其背后完整的故事传说,或是确切的含义。

  实则,像放鞭炮、爆竹这样的习俗,古时认为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层意思。在除夕之夜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而像曾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祭灶,则体现了古人对火的敬畏和崇拜。据《酉阳杂俎》记载,灶王爷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因负于其妻,羞愧而钻入灶内。但因他是玉帝的本家(都姓张),所以被玉帝封为了灶王爷。

  像这样的故事似乎已是越来越少听到了,确有些遗憾。

  但转念一想,或许,知道这些习俗象征着美好,象征着来年家人的平安幸福亦已足矣。

  过年时节,放下手中的忙碌,彼此陪伴在侧,不正是在实践着这些含糊的年俗寓意,丰富着中国年俗这本大辞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