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村龙舟和萧山花边争了光

22.01.2015  12:50

蒋村龙舟比的是划龙舟的花样。(资料图片) 

瓜沥老人在展示花边手艺。(资料图片) 

  近日,2014至2016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结果出炉,杭州西湖区蒋村街道和萧山区瓜沥镇因“蒋村龙舟竞渡习俗”和“萧山花边”项目上榜。
  两个项目有什么厉害之处?来看一看。

   萧山花边:钩钩织织载誉世界
  萧山花边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瓜沥这一带妇女就以擅长植棉织布、养蚕缫丝,以聪敏、巧手著称。1919年,沪商徐方卿在瓜沥招收了首批24名挑花习艺者。这24名女工成为24颗种子落地发芽,多次去其他地区传授挑花技艺,很快,萧山花边便以瓜沥镇为中心扩散开去,如春蚕之丝在整个萧然大地上挑出了一张硕大无比的“萧山花边”。上世纪70年代末,是萧山花边的鼎盛时期,有挑花女工近30万人。
  萧山花边因其精巧的设计、精致的构图、精湛的绣制技艺,多年来在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被列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及国外王室宫廷的专用装饰品。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萧山花边挑制技艺的现场展示,受到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喜爱,代表作《西湖风景》被称为“世界花边之冠”。
  作为萧山花边的发祥地,瓜沥镇政府对萧山花边和萧山花边文化十分重视。近年来,镇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切实加强萧山花边这一民间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连续举办六届“七夕文化节”、三届“萧山花边节”,开展杭州市萧山花边培训班、萧山区手绣花边大奖赛、萧山花边千人大展示、“巧手人”评选、萧山区“我与萧山花边”征文大奖赛等活动;建立了花边工艺系列传承基地、建设运营“中国萧山花边网”、编撰出版了《萧山手绣花边》、《花边》教材、《萧山花边》文集等书籍记录花边文化、推进花边工艺传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面向全国招收入门弟子专门进行花边设计的传承,非遗传承人戴水珍也带徒专门进行花边针法的传承;同时瓜沥镇还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级、市级、区级举办的各类文化交流展示、展演等宣传活动,使历经百年的萧山花边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壮大。
  目前,在小城市推进中,瓜沥镇着力将民间文化艺术元素融入风情小镇、特色小城市建设,通过努力丰富花边文化艺术内涵,吸引更多的人担当起传承、发展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重任,让萧山花边成为瓜沥小城市文化的靓丽金名片。

   蒋村龙舟:在唐朝就很红的老传统
  民间有一种说法,端午节前后下的雨叫做“龙舟水”,雨水能让江河湖满,龙舟欢快地赛起来。
  而在杭州,端午节到西溪湿地看龙舟,是从唐朝就流传下来的老传统。
  据说,蒋村龙舟文化最早起源于唐朝,后历经宋、元、明三朝几百年的发展后,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闻得蒋村龙舟的盛名,特意在端午节这天,到这一带看龙舟竞渡。
  跟一般的龙舟比赛不同,蒋村龙舟胜会不比速度,比的是划龙舟的花样,以及进行当地传统的民俗活动。比如,早晨在龙舟下水前,村民们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祭拜龙王活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要宣读祭文,为龙舟点睛。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中描写的赛龙舟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2008年,“龙舟胜会”首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龙舟)”的称号。2009年,列入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村里还成立了首届“蒋村龙舟协会”,培养更多龙舟爱好者。接下来,村里还计划建设龙舟文化展示公园,保护传承龙舟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是文化部于1987年设立的文化品牌项目,旨在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命名周期为3年。(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