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讲故事的人——从“野渡创造社”管窥文化杭州建设

23.12.2015  12:12

  请100个人来讲故事,请有兴趣的人来听他们的故事。这是野渡四友东西南北创办“野渡创造社”的初衷。
  从萧山城厢街道萧西路左转至下湘湖路,往南约200米就是萧山区e8科创园,野渡创造社就在科创园5楼。
  这个并不属于闹市区的地方,位于萧山老城区的西面,甚至算得上有些偏远。
  没有明晃晃的牌匾,也没有浮夸的布景,一如窗外河岸边静默的杨柳树和马路旁的梧桐树,在野渡创造社近200平方米的空间里,到处散发着她们自定义的“气味”。
  每周五晚,野渡创造社都会在这里定期举办免费的文化沙龙。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商业营销,但是每周五准时报到的参与者络绎不绝。一场活动,少则30人,多则百人,常常把野渡的小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
  她们说,野渡的初心只是想在萧山城西的梧桐杨柳处聆听100个人的100种故事。因为,一个不会讲故事的城市是乏味的,一个没有故事可听的人生是无趣的,一个不重视故事的社会是缺乏创造力的。
  
   ”起来
  野渡四友都是“70”后,野渡之外,她们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自己的职业面貌,教师、公务员;在野渡,她们是一群“爱玩”的文艺女青年。“好玩”二字便是她们的立场,但如果仔细辨认,依然可以闻到浓浓的“70”味,那是一种夹杂着理想主义和趣味主义的复杂味道。
  去年8月份,她们找到了位于萧山城西的e8科创园。这里有河、有杨柳、不吵闹。很快,位于e8科创园5楼的办公室,成了她们和朋友们畅聊的“根据地”。为什么要办野渡?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办野渡?野渡到底要干什么?她们笑着说,答案就在韦应物的诗里啊,“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只是一个选项。
  每个月,野渡会用一个词诠释本月的活动主题。按照活动主题,每逢周五晚间,野渡会举办读书会、电影院、有声吧、会客厅等各式各样的文化沙龙活动。
  “独自发光或与人同辉。”这是写在野渡小报告厅上的一句话,窗帘上的诗左边印着“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右边印着“”。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吧,但在野渡它们是相融的。
  当被问到野渡靠什么活的时候,小南老师说,你知道石头汤的故事吗?几个远征回来的士兵,来到一个村庄,村民们把本来就不多的食物都藏了起来,因为他们害怕饥饿的士兵会把他们的食物掠夺一空。士兵们在村中央支起了一口锅,放入三块石头,告诉村民,他们掌握一种神奇的配方能熬出世界上最好喝的汤,村民们你拿来了一个土豆,我拿来一块咸肉……然后,每个人都喝到了他们原本熬不出的汤。她们说,野渡其实就是一锅石头汤。她们只是那四个把锅支起来的士兵,是所有来野渡的人一起完成了那锅汤。
  所以,来讲故事的嘉宾,野渡不支付报酬;来参与活动的观众,野渡也不收取费用。分享就是最大的收获,联接产生共赢的价值。现在,野渡已经拥有了一群固定“用户”。
  据了解,野渡的微信公众号已有2200多关注,有2000多人来到野渡听故事,她们说野渡的数字是以每天个位数的速度增加的。一年来,“野渡”让她们发现,在这个城市,原来还有很多和她们有相同兴趣的“好玩”人。
  好玩的人做好玩的事,“野渡”的“好玩”也在持续发酵。
  
   认真”下去
  一年来,野渡请了39位嘉宾,举办了51场活动,这是“野渡”自己也未曾预想到的成果。嘉宾们有的讲电影,有的讲生活,也有纯粹逗乐子,与台下的观众们互动。
  每月的主题和请来的嘉宾都是野渡主创们认真琢磨而来。
  野渡的第一次活动,也是在野渡第一个讲故事的人,是萧山楼塔人楼洋。他去过南极和北极,骑过青藏线,参加过环法赛,深度游过40多个国家。
  一开始,楼洋还有些摸不着头脑,叫我来这儿要做啥?“就和我们说说你的故事呗!”于是,就有了野渡的第一个故事。
  除了旅游达人,在野渡,你还能听到营销诗人对生活的感触,听“兔子姐姐”巍巍资深的留学见解,从布克的故事中了解怎样陪伴孩子和指导孩子,又或是在野渡摆下的“龙门阵”里和大伙儿一起探讨未来十年教育的变革……这些都是野渡认真在做的事情。
  “因为野渡,我重新认识了让我一直没有心灵归属感的萧山,从一个个体的傲慢转身为对一个组织、一座城市的敬仰,从一个20年的旁观者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参与者。我说,犹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让行走的灵魂生发了希望和梦想。”这是野渡的“粉丝”写给野渡的赞美。
  对于新的一年,野渡会有什么样的新方向,她们觉得这没有标准答案。正如一年前和朋友们创办野渡时,她们都没有想到野渡今天的样子。
  在野渡的一周年纪念上,她们给野渡定义了新的含义。“yes,do。”这意思是“认为对的,就去做。”(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