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独立书店的坚守与突围

14.10.2015  12:07

晓风书屋

  每一座城市,都有几个人文气息浓郁的独立书店。
  面积不大,隐于街头巷尾。
  那里,书香四溢,澄清都市人的心灵,温暖着整座城市。
  只是,随着电子书和网络书店的冲击,传统书店纷纷遭遇“闭门潮”。十一刚过,萧山区最具人文气息的席殊书屋同样面临关门歇业的命运。
  消息传来,令人唏嘘不已。
  在网络出版日渐流行、人们阅读方式转变、人力成本上涨等生存压力之下,独立书店该如何坚守这份书香?
  
   A 别了,席殊书屋
  位于萧然东路167号的席殊书屋,门口张贴着醒目的订书寻书服务:“只有你想要的书,没有找不到的书。”书店由两间商铺组成,装修很简单,除了角落处的收银柜台,书架和书本铺满了整个70多平方米的空间。这几天因为清仓打折,不少书被读者挑走,一些畅销书架显得空荡荡。
  对于经营了14年的书店,书痴叶钧有着太多的不舍。
  据介绍,2001年,他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席殊总部打出的广告——8万元加盟席殊连锁店,轻轻松松做书店老板。叶钧毫不犹豫,加盟开出了席殊书屋。
  叶钧回忆,开业以来到2008年,书屋的经营状况不错,营业额一直是上升的。忙的时候,书店需要三四个人才忙得过来。好多人觉得席殊的书比较全面,到书速度也特别快,加上还有会员折扣,书屋的回头客特别多。然而2008年以后,受到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店里的生意渐渐差了下来。有时候碰上下雨天或是节假日,书屋里连个人影都见不着。
  “每年10月份交租金的时候都是最头疼的时候。
  叶钧说,后来几年的书店经营状况不好,除去书店的收入,每年的水电费用和房租加起来,自己要贴进去五六万。眼看书屋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差,2013年,叶钧就萌生过关店的念头。为了留住这位“老朋友”,叶钧申请到了市级和国家级的民营书店扶持资金,总算又挺过了2年。两个月前,13.6万元的房租费再次压到了叶钧头上。这次,他坚持不下去了。
  按计划,书店将在11月初正式关门。叶钧说,现在书店是全场7折,到最后几天折扣还会更低一些,即使不买书,也欢迎大家来看看。
  
   B 消失的城市印记
  席殊书屋要关门的消息,通过杭报“读城杭州”微信公众号,传到了杭州的大街小巷。不少人闻讯后,赶往席殊书屋买书,希望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支持一下这家书店。
  一位读者特地从诸暨赶过来,原来在萧山时他是席殊的老顾客,这次还特别过来和老板合影。另一对母女更是前后来了三趟,每一趟都会买几百元钱的书回去。14年的书店突然要关门,他们都特别不舍。
  书店关门后的日子,对于叶钧来说还有些不适应。“先把书店这块打理完吧,还没有精力想后面的事情。
  席殊书屋关门歇业,是杭州独立书店命运跌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杭州城内民营书店星罗棋布。此后,独立书店挡不住网络书店的价格战,以及电子阅读大潮的冲击,接连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007年,江郎书店关掉了文一路与天目山路的两家实体店。
  2011年7月,文二西路紫桂花园的“铁驴书社”关门。
  2012年2月,天目山路上,专卖法律类书籍红火一时的天正法律书店关门。
  当年5月,中山北路上,以人文类图书为主的“满庭芳”书屋歇业。
  2013年,南山路214号的南山书屋,变身艺术品商店。
  ……
  一张张令人痛心的关门通知,让很多书店折断了“诗意栖居”的梦想翅膀。
  放眼国内,这种情况更为普遍。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的一项调查,在过去10年里,在网络书店和数字出版的双重夹击下,全国有近五成书店倒闭,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
  
   C 坚守:漫漫转型路
  席殊书屋的命运,也引起了晓风书屋老板朱钰芳的关注。
  朱钰芳与叶均相交有十多年时间。在她的印象中,叶均一直守着“卖书人”的老本行,主动营销能力不够强,除了卖书,没有其他的多元化经营。某种程度上,这也导致了席殊书屋难以维持下去。
  晓风书屋从成立到现在有19个年头,从最早二十几平方米的店面,发展到现在11家门店,书友几十万人,是杭城实体民营书店的一面标杆。
  朱钰芳坦言:即便如此,晓风书店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目前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据介绍,现在的晓风书屋,除去图书本身的成本,一年光是运营成本就要花掉400多万元,包括房租、人工、能耗等费用。
  面对近几年实体书店的不景气状况,晓风书屋也在用心开拓着新的出路。
  平均每年要举办五六十场文化沙龙、学术讲座,陈丹青、白先勇、土家野夫等名作家都是书屋的座上宾,让读者参与进来;
  再做一些衍生产品,包括环保布包、本子、笔,书房里的小物件,以及有杭州特色的明信片、摆件、书签等;
  今年6月份,晓风书屋体育场路店开出了西点房,为客人提供低价的现磨咖啡、茶和小点心;
  有的读者家里有老人,老人不识字,但会剪纸,剪得很漂亮。晓风书屋就请老人在书店办一个小型的展览,展出老人的剪纸作品。
  ……
  朱钰芳说,以上种种努力,是要让读者意识到,书店不仅是买书的地方,还可以会友、教育孩子,是城市的文化客厅。
  除了晓风书屋,越来越多的独立书店也纷纷采取措施转型自救。
  杭州另一家老牌书店枫林晚,前些年把三家分店开到了阿里巴巴总部,把书店打造成企业的“文化管家”,由企业免费提供场地并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同时,开起了儿童画培训。“去年一年开了8间美术教室,收了近4000名学生,老师增加到48位。现在美术教室的收入占了全部营业额的一半。”枫林晚创始人朱升华说。
  近几年,以文创产品为卖点的文艺小资类书店也开始兴起。比如,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西溪店,原创明信片、书签、花果茶礼盒等文创产品的销量与图书类产品基本持平。
  今年4月,从贵州遵义起家的西西弗书店在西湖银泰地下一楼开业。这家店的最大特色是开辟了一个接近100平方米的儿童体验馆,按年龄段陈列给0-12岁孩子看的图书和绘本。
  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激励着仍然坚守书店的从业者们。
  
   D 独立书店路在何方?
  2014年底,杭州运河边,李克强总理走进了晓风书屋的运河店,翻了翻杨绛的新书,同朱钰芳聊了几句,就像一个普通客人。
  总理说,虽然实体书店受到了网络冲击,但是纸质书是文化的象征,永远会有市场。
  这也许更多意味着一个信号:国家对民营书店的关注。
  这两年,全国相继出台了不少扶持民营书店的政策。
  为扶持实体书店的发展,去年财政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扶持政策,将对北京、上海、南京等12个试点城市的实体书店推出免税及资金扶持。杭州成为12个试点城市之一。
  去年11月27日,浙江省5家民营实体书店共获得中央财政850万元扶持,主要用于购买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
  这种重视,杭州更是先行者。早在2012年底,杭州的财政补贴民营书店政策就已经出台——早于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有这样决断的城市。
  自2012年推出扶持政策之后,2013年12月杭州市财政局、市宣传部等联合发文,将总计236万元的资金拨付给“晓风书屋”、“枫林晚”等21家民营书店。
  对于书店从业者而言,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政府扶持上也不实际,必须自己努力探索转型才是自救的王道。
  在杭州,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走向了特色化、专业化经营路线,包括24小时全天运营、跨界餐饮休闲、教育培训、引入文创产品、开进社区、旅游景区甚至企业单位等。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应该争取在其他文化场所谋得自己“优雅”的位置,譬如大型酒吧街、现代电影城等年轻人文化消费区,让书店成为其中一道风景,如同台北的诚品书店。“不少成功的实体书店已不是简单的卖书场所,而成为时尚的社交平台,举办各种讲座、沙龙。”他说。
  “文化创意产业链将是书业的生死场。”朱钰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仅靠卖书来营利已很难支撑书店的生存,更别说发展了。民营书店要活下去,必须做强主业,做好产业,以产业辅助、带动主业,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