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微企成了物联网发烧友
它是临安山旮旯里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年产值仅3000余万元,寻常得在临安的工业序列里根本排不上号。但就是这么一家“草根”微企,近来却引来省市各级领导的接踵踏访。
随之而来的,是浙大搞机器人的博士,还有杭州、嘉兴等地自动化研究所和企业的高工们,一拨拨地来搞“配套服务”了。因为很快,浙江“工业4.0”的首发会要在这里开。届时,全省190多家企业老总要来这里参观。
无人车间、无灯生产
“物联网+”赋神功
这是一家怎样的企业,会成为浙江“工业4.0”的首发地?
走进临安市三方磁业有限公司——坐落在青山湖科技城旁的这家头顶“光环”的小企业,你很难想象:门面很小,厂房灰扑扑的,车间内灯光幽暗,墙壁和屋顶还蒙了一层灰。这几间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厂房还是租的。
但总经理鲍卫勇的一句话,立马撩动了记者的好奇心,“其实,车间里的灯亮不亮,以后并不重要。眼下,我们正在打造不亮灯的车间,整个生产过程可以无灯作业,只有当某个生产环节出现异常而报警时,车间局部才会亮灯。这有点像手机屏,用的时候才亮,不用时黑屏。将来,我们还要打造无人车间,只在控制室里留两个值班人员……”
鲍卫勇底气很足。他的底气就来自“物联网+机器人”的强强联手。
“精细”产品、“粗放”生产
曾是成长的烦恼
三方磁业生产的是一种可产生滤波(抗干扰)的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家电、通信和医疗设备等领域,外形呈环状,类似于螺丝的垫片。大小、厚薄不一,最大的外径有5厘米,最小的仅6毫米,共有60多个尺寸,按性能不同,又被细分为300多个规格。
这些磁性材料的生产过程类似于陶瓷:将不同配比的粉状原材料压坯成形,然后送入窑炉烧制。不同的配方、不同的炉温、不同的烧制时间,生产出性能不一的各种磁性材料。
产品个头小,再加上性能繁多,决定了这是个“精细活”。
“以前,原材料配比、燃烧值的控制,还有原坯和成品的抽检,都是人工凭肉眼、靠经验操作,每年报废三四吨是常有的事。”随手拿起生产线上的一个产品,鲍卫勇感慨:“早些年,我们只有中小客户,有些产品在性能上可能与客户要求稍稍有些差距,但关系好的,凑合就给用了。后来,我们‘傍上’了格力、飞利浦、三星这样的‘大牌’,就不能再这么粗放型了。他们可不是好糊弄的,产品性能稍有偏差,马上退货。”
面对“成长的烦恼”,鲍卫勇决定从人才破题。2012年,他不惜重金从某国际知名品牌引进了高工陈锡彪,以期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轨。
这张网很严谨,也很温情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在三方磁业待了没多久,陈锡彪就看出了影响产品合格率的症结所在——正是人工操作带来的弊病。陈锡彪意识到,三方磁业最核心、最关键的生产环节是由制坯到烧结这一道工序。为了高效、节能,往往需要将不同规格、序列的原坯置入同一座窑炉烧制。压制好的原坯,在哪里“待命”?什么时间、进几号窑、温度多高、烧多久?……这其中稍有差池,就会带来不可逆转的致命失误。而且,谁是责任人,往往一笔糊涂账,很难追溯。
陈锡彪给“老板”下了处方——物联网。
“一开始,我和员工们都很难理解。要我们年产值只有3000来万的这么一家小企业,拿出五六百万搞物联网,是不是有些太奢侈了?”鲍卫勇坦言,“但陈高工给我算了一笔账:用工的大幅度减少,加上产品合格率的大幅度提升,很快会把投下去的钱挣回来。”
鲍卫勇决定放手一搏。他把自己打拼多年攒下的积蓄倾囊而出,从青山湖科技城请来物联网运营商,对生产过程中的“压制、烧结、分拣、进库”等关键环节全面实施物联网改造。
经过数月的技术攻关,又历经半年多的调试、磨合,三方磁业终于成功实现物联网生产:原坯从注入原材料起,芯片就会自动生成一个个数据,包括产品规格、型号、生产者、待放区域、进窑时间、烧制的窑号等等,并且一一存入可被感应器识读的存贮卡中。它犹如一张产品的身份证,伴随产品的每一个生产流程。一旦压制的原坯有缺陷、或者放错了待放区域、或进错了窑炉等等,生产现场、控制终端和业务主管的手机上,马上就会亮灯报警。就算某个时候,某台读卡器故障,不能及时识别或报警纠错,事后也可追溯,想赖都赖不掉。
鲍卫勇说,物联网运行一年来,企业用工由先前的190多人,骤减至65人,产品合格率却提高了6%。“现在,我和员工都尝到了物联网的甜头,对它的信赖和依赖简直到了痴迷。”
机器人加盟,智能叉车入驻
张臂拥抱“工业4.0”
这几天,三方磁业正在与浙大、杭州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高频接触,下一步将引进全程无人驾驶的智能叉车,原坯从压机下线,转运至待放区,再由待放区转送至窑炉,直至入库,均可全程交由自动驾驶的智能叉车“代劳”。同时,还要对剩余的送洗、分拣等人工环节实施机器人和机械臂改造,加装流水线,实现流水作业。“这样我还可以再减少一半的用工。”鲍卫勇得意地说,“按这样的态势,不出两三年,我们的投资就能收回成本了。”
三方磁业物联网的成功消息,让附近的杭叉、西子等大单位也纷纷前来取经。
在不远处的青山湖科技城,鲍卫勇畅想中的无人车间,已腾地以待,“等省里的现场会一开完,我们会着手建设一条升级版的物联网生产线,然后,逐步打造无人车间,在那里建设新厂区。”(本站编辑 刘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