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久远 文化为魂

06.04.2016  08:03

    如果说茶叶的品质是茶产业的命脉,那么茶文化则是茶产业的灵魂——

松阳县采茶灯舞表演(资料照片)。 记者 魏志阳 通讯员 叶承慧 摄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唯茶是也。”中国人爱茶,举世闻名。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诞生在浙江。

    如今在浙江,茶叶的魅力远不止于“牵众生之口”。茶产业不仅是浙江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全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

    4月,又是一年新茶飘香的时节。我们行走在浙江的灵秀山水间,在一片片美丽的茶园间,在茶馆一缕缕的茶香中,把脉浙江茶产叶的发展。

    品牌文化

    透过山水闻茶香

    戴上采茶帽,穿上采茶衣,在齐腰高的一垄垄茶田里,你可以亲手采摘茶树的嫩芽;采茶完毕,你还可以观看炒茶工艺以及精彩的茶艺表演;你也可以走进茶博物馆,静下心来品一杯茶,了解它的文化渊源,享受它独特的韵味……

    “我们卖的不仅仅是茶叶,更是文化。”临海羊岩茶场负责人朱朝安指着茶文化园说,这里集观光、旅游、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主要是以体验的方式让更多人知茶、爱茶、饮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作为产茶大省,浙江除了享誉盛名的西湖龙井外,还拥有新昌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松阳银猴茶、余杭径山茶、金奖惠明茶、望海茶等响当当的名茶。这些茶叶质地上乘,韵味独特,有不少在古代就是皇家贡品。尽管浙江拥有如此丰富的茶资源,但在品牌竞争力、发展茶文化经济方面却稍逊风骚。

    “名茶多、名牌少,出口茶叶贴牌多,自主品牌少,一直是浙江茶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专家指出,面对这种情况,业内的资深人士基本达成共识,即推行品牌化、对茶叶市场植入文化创意营销,打破传统的营销格局才是众多茶企的出路。也可以说,如何在当今抓住机遇,发展茶文化经济,已经成为茶人共同面对的新挑战。

    我省高度重视做大做强茶产业,已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打造千亿级的茶业全产业链,推动浙江由传统茶业大省向现代茶业强省转变。“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大力培育茶叶主导品牌,特别是推进茶品牌整合和塑造。同时,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提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一带一路

    走向世界的通道

    茶叶自古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

    “茶与一带一路的绝大多数国家紧密相连,这使茶文化的国际化交流极为重要,首要之一就是‘茶文化呈现’,呈现的不仅仅只是茶文化本身这么简单,而是将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继以参与构建我们的生活。”著名作家、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如是说。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02.6万吨,其中中国198万吨、印度118.5万吨、斯里兰卡33.8万吨,“一带一路”地区重点产茶国产量占全球总量超80%。同时,2014年全球茶叶出口总量达182.5万吨,其中斯里兰卡出口31.8万吨,中国出口30.1万吨,而全球茶叶进口总量位居一二的俄罗斯、巴基斯坦也均在“一带一路”地区。中国2014年出口到“一带一路”地区的数量为7.15万吨,同比下降9.79%,出口金额2.74亿美元,同比增加3.7%,分别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金额的23.7%和21.5%。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茶业正在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立民认为,“一带一路”涵盖全球44亿人口,该区域又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地区,这其中就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人口红利。随着国家围绕“一带一路”不断推出措施消除投资贸易壁垒、提升通关便利化,“一带一路”区域内开展茶叶贸易将持续获得政策利好。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白丽媛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