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踏歌行 来自治水一线的报告
《决战污泥》 郑甘雨 摄
《冲洗淤泥》 陈尚云 摄
《人人有责》 朱维坚 摄
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石天星)
[一次对话]
“许义凤们的奉献,成就了治水的事业”
对话人:孙红旗 (开化作家)
乡村治水,是大课题。它事关城乡统筹,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干群关系,事关新老村民和谐共处。各种利益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治水的好坏能体现出:往小里说,是基层干部的能力;往大里说,是一村百姓的合力。治水与乡村治理如何相辅相成是一种新视角,值得探究。
69篇报告文学中,开化作家孙红旗所写溪东村村支书许义凤的治水故事,记者读了又读,每读一遍都会被它生动曲折的情节、娴熟流畅的笔法所吸引,同时又觉得它里面想说的其实还很多。不说,是欲说还休的含蓄,也是引人思考的留白。
故事的主角名叫许义凤,51岁,是开化县溪东村的村支书,但她不是本村人,而是溪东的媳妇。在六成村民都姓黄的溪东村,她一个外来媳妇怎么当上了村支书,当推动“五水共治”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时,她又是怎样让村民们听她、信她、服她?悬念吸引着读者。
文中写了三个故事。
她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村口的三幢老房子,房后就是河道,人们习惯于把垃圾倒入房后的河道里,等着汛期大水将垃圾冲走,但房子主人的工作不好做。许义凤硬是发动所有亲戚轮番劝说,做通了工作。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溪东村45岁的养猪大户黄红良。2012年,他带着在外打工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回乡养猪,那时候许义凤还曾带着他到县里筹集资金,没想到一年后,村里要求他关掉养猪场……除去政府赔偿,黄红良净亏五六十万元。
在这个故事最后,孙红旗有一段议论:“我心想,不论村支书许义凤还是养猪大户黄红良都没有过错,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总会有人做出一些牺牲,这是历史早就告诉我们的。”
第三个故事是美起来的村庄要发展乡村旅游了,可当时村里还负债呢,建设需要的钱怎么来?许义凤的办法是省钱。建陌桑公园时,她拿出自己做老本行园艺师时的本领,亲自设计、督工,每天泡在工地上11个小时,还采取古老的“点工”模式计酬,将原本700万元预算的工程缩减到300多万元就建好了。
关于“五水共治”的目的,许义凤是这样回答作家的,“美是为了富”。
带着解读文本的好奇心,记者专访了作家孙红旗本人。
问:孙老师,您这篇文章写了许多冲突,关于利益的抉择与牺牲,特别能反映人性,你选择素材时是否正是有这种衡量的标准在?
答:采访对象许义凤不是我选择的,因为是村支部书记,之前更多的是怀疑。因此,整个采访过程中,我力求客观地、不加偏见地记录了她全部的讲述,一个外姓人,嫁到黄姓居多的村庄,这个支部书记不好当呀。听着听着,留下的只有感动了。这样,让我的创作变得更加顺利。
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利益的抉择和牺牲,都是客观存在的,我只是在创作时进行了合理的搭配,让它在该出现的章节里出现。当然,您刚才提到了人性,与新闻写作侧重于信息不同,报告文学更多的是写人,那么人性的展示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问:我对您的一段议论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总有些人会做出奉献,但我不禁思考,做出奉献的人,谁来补偿,需不需要补偿,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社会发展,经济改革,必然会有一些人做出奉献,这是历史早已证明了的。“五水共治”是大局,是全省的一项重大战略,这既是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这个过程的推进肯定会涉及许多个人利益,这就是矛盾。
就文中提到的养猪大户黄红良,他的损失不小,但是他没有主观过错,此前政府不但鼓励养猪,养猪的还能拿到一定的政策性补助。“五水共治”提出之后,为了钱塘江母亲河源头的清洁,为了将一江清水送出开化,境内关闭了许多家企业,这是地方和企业做出的牺牲;同时开化关闭了养猪场6.5万平方米,规模养猪场122个,许多农民像黄红良一样作出了牺牲。这是大局与局部、大家与小家的关系。涉及到个人利益,在大局面前,我们的农民兄弟依旧忍痛割爱,舍利取义。在整个治水过程中,对损失的农民依照政策给予了一定的补偿,但就黄红良而言,得到的与实际损失相比还远远不够。他把泪水咽进肚里,依旧支持治水治污工作,看到村庄越来越美,他也只能默默承受。这里还有内心纠结的许义凤,她只有更加努力,把村庄建设得更美,才能对得起做出奉献的农民兄弟,才能渐渐消弭心内的不安,而这恰恰是中国农民奉献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问:您认为这样一个外来媳妇靠什么实现了她的乡村治水事业?
答:在与许义凤交谈中,更多的是听她讲述过程,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但能感觉到她的果敢与坚定,这些都不是她力量的核心。她的力量来自于实干,来自于公平公正,来自于对治水美化的认知,来自于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这些东西不是外部力量所能颠覆或改变的。
在“五水共治”的大环境中,作为村支部书记,一边要完成任务,一边要考虑村民利益和实际收益,她没有退路,只能靠着实干与公平,认知与责任去影响村民,并且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力排万难,推进各项工作,这也是本文想表达的全部思想精神。
问:许义凤说:美是为了富,您赞同吗?
答:美是为了富,当然赞同。如果把美比作绿水青山,那么富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人维护打造的。开化历史上一直有“杀猪禁山”的习俗,禁山为了丰水,丰水为了足食,那是古朴的自给自足的传统方式。古时如此,况乎当今。现在绿水青山,是美丽的延伸,是富裕的平台,这个理念农民比我们有更早的觉醒,也更加迫切。美作为致富的途径与平台,这是许义凤一班人想得最多的问题。美了才有致富的机会,富了才能使村庄更美,这些都是农民内心最强烈的声音。
[一次回忆]
是河流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讲述人:郑休白 (绍兴作家)
从4月1日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省作协联合主办的“流淌的故事——来自‘五水共治’的报告”主题蹲点采风活动部署动员会,到5月底最后一个文字在电脑上敲定,整整两个月的采访创作,甘苦自知。
在《绍兴日报》采编岗位工作了整整32年,当过记者编辑,采访过无数先进典型,但像这次如此大规模密集型的采访写作还是第一次。
治水,从总体的层面来讲是我省一项功在千秋的大工程,它靠的是合力共治,而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如果让我来做这个选题,我可能会把这次采访,定位于“事件型报告文学”,总结提炼一个县、一个市,乃至一个省的典型做法,以散点透视,集中火力,突出主题,写出治水的宏大场景,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许省里考虑到这样的选题会缺少故事性和可读性。所以,我们这次的规定动作是写具体的某个典型,重点落在人物上,落在讲故事上。为此,每个接受采访的地区,选择人物成了头等大事。
就说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的党委书记吧。作为一个镇的一把手,工作本来就忙,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三次无功而返后,我只好“曲线救国”,采访了与他关系最密切的人,他妻子周文娟、新塍镇党委副书记周惠华、新塍镇副镇长徐伟、新塍镇环境监察中队队长苏建平、新塍镇党委委员吴利君、新塍镇办公室主任赵春风、新塍镇长效保洁办副主任周玉英 ,还有四位村党支部书记及近十位村民,又主持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亲自参加了全镇一个生猪退养再动员大会。先后两次采访,都是从早上、中午、再到晚上。那一次采访回来,光采访笔记我就整理了近15000多字,整整一天半时间。
嵊州长乐镇镇长助理邢志南,本来就是一个不太爱讲话的人,一说采访,更发怵了。让他讲故事,他总是那么一句“反正就那么回事”,到底怎么回事?他挠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笑,都不算啥事,时间长了,细节也记不太清了。后来,我让他带我去看一条条河流。应该说是河流触动了他的记忆,终于他能顺利地回答我的提问了。
我决定去采访嵊州市下王镇石舍村共产党员敬老院老人任廷煊卖祖屋为“五水共治”这个典型,就是我在媒体看到一篇写“五水共治”的消息中有这么一句话,“已经住进敬老院的嵊州下王镇石舍村81岁的孤寡老人任廷煊,将卖祖屋的2万元房款交到村里治水。”深入一采访,他竟还是一个已有58年党龄的党员,从小就失去父母,一生经历坎坷。更重要的是他的捐款行动,在当地还形成一个冲击波现象,我觉得所有这些正是这个典型的现实意义所在。料想全省五水共治,这种老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人,一定有很多很多。“流淌的故事”不能没有他们的身影。这也是一个让我真心感动的故事。
最早听到丁立清的名字是在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俊杰那里。他说,这个丁立清不简单,他拍了十年磨一剑,拍了300多集颇具民族风、中国风的动漫《绍兴少年师爷》,他甚至还把动漫的触角伸向了大禹,最近完成了一部电影动画片《绍兴少年师爷之大禹宝藏》。你可以采访一下他。与他先后接触了三次,深入采访了几个长夜,听了他的故事,我觉得他是另一类治水的典型。从一名偷排污水者,到一个用心“治水”者。他最后用文化开启少年是如何爱水,明白人与人类的关系。我理解,这是一种观念型治水典型,这种典型,比起一般的治水故事,或许更有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所以决定写一写他。
采访写作,先后历时二个月,写了四篇人物。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每次采访人物,总能从他们身上吸取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即使年龄、经历不同。而且每个人身上的故事,都能映照出一段与水有关的历史。这种历史或许对后世会有所启示。这也是我们这次组织采写“流淌的故事——来自‘五水共治’的报告”的目的、意义之所在吧,我想。
[一次始末]
新书致敬治水人
讲述人:韦春明 (浙江教育出版集团编辑)
《流淌的故事——来自浙江“五水共治”的报告》于9月底完成出版印刷,作为国庆节的献礼首发,并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首发仪式。7月底,出版社收齐全部书稿,从最初收到书稿到新书出版历时2个月。
书稿集合了众多作家的作品,参与创作的作家有65位之多,因而每篇文章的创作手法、文风各不相同,但审稿时,有一点感觉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真情实感”。
为什么呢?通读全书之后,你就会感到“五水共治”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它的背后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生动的治水英雄,一段段感人而曲折的故事,一幅幅经历创伤而今绿水绕城郭的美景,它们透过文字在我们面前立体地呈现出来,让人感动、惊叹,呈现了治水人物、治水经历、治水困境、百姓呼声、治水成效,反映了“五水共治”的浙江传奇,让我们看到浙江人民的辛苦付出,展现出了一股正能量。
本书原稿有146篇,但因书的篇幅限制最终选取了69篇。按照省委宣传部领导对作者采风、撰写稿件的要求:要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作为最终选稿的标准。另外,选稿时还考虑选取全省11个地市不同场景的治水故事,以全面反映治水全貌。
7月底,我们领到这一出版任务后,出版社调动精兵强将,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完成选题申报、三审三校、装帧设计、工艺选择等出版工作,从文字润色到图片修整,从版式设计到封面创作,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做这套书每个人都已经用了“洪荒之力”。
在出版过程中,社长和总编每个星期都会召集有关人员专题沟通,了解书稿进度,及时解决编、校、印中的困难,校对人手不足的问题反映后,领导协调5位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入书稿的编校,同时直接要求部门领导参与书稿校对,保证书稿进度和质量。
封面的设计和印制过程中,我们前后共联系了3家设计团队,封面设计稿从2幅变为10余幅,为最后图书封面的选定做足了准备。
图书即将付印时,社长和总编亲自审阅样本,从插图效果、工艺设计、内文用纸、书脊效果等各方面提出了专业性建议。根据社领导的意见,我们重新修改,完善提高,仅样本环节,在短短一周内共制作了3次。
治水,需要久久为功的精神。对于出版行业,又何尝不是。这种坚持的精神,也是秉承了治水精神,是治水精神在编辑出版环节的集中反映。谨以此书向我们的治水英雄致敬!
> 链接
部分作品目录
●为了母亲河的微笑 洪加祥
●绿水青山走遍 冯颖平
●莲花大地上的星火 孙昌建
●临安“志愿者”那些事 王麟慧
●赵家浜河的华丽转身 真 柏
●萧山之美 俞梁波
●旧貌换新颜 孙 侃
●“外行”也能管治水 陈 玮
●青春与汗水的坚持 方 淳
●溪的美,鱼知道 苏沧桑
●奕式创新:站在农民的角度 谢志强
●“云何”降服其心 叶肖忠
●清溪风不老 刘从进
●清水长流上仓湾 余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