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生态新城“两型”社会建设之“湖北样本”
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先行先试项目,花山生态新城建设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可复制、可持续的“两型”建设的“湖北样本”。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模式,不仅为在城际铁路沿线建设一站一城,集中打造一批卫星城镇提供了样本,更为在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城市新区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
一、规划先行 生态优先
1、高水平规划。从2008年开始国际征集,到2009年院士专家评审,30多家国内外顶级设计机构、10位工程院院士耗时近一年,共同绘制了花山生态新城的绿色蓝图。新城6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三分之二是湖泊、山体、林地;建设区相对集中,6条开敞的自然绿道有机分隔,公园、绿地穿插其中,绿化率高达60%;严西湖、严东湖目前已是武汉水质最好的城市内陆湖,通过3.2公里长的人工运河连通后,将营造大东湖水网中最靓丽的生态湿地风光。
2、高标准控制。建立29项生态指标,为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实施提供了支撑。绿色建筑100%覆盖,目标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集中连片绿色社区,其中百万平米达到绿色三星标准;新能源利用率15%,达到发达国家领先水平,全部公建应用太阳能光伏或地源热泵技术,所有住宅采用太阳能热水;中水回用率55%,绿化灌溉、道路清洗全部来自非传统水源。
3、高技术集成。目前开业运营的武汉光谷希尔顿酒店,采用了中部最大的集中式地源热泵系统,增加投资2600万元,但每年节省的空调电费就高达400多万元,6年即可回收成本;已启动的花城家园3Mw光伏项目耗资4600万元,预计15年可回收投资,而光伏板的使用寿命一般在25年以上;全城中水回用工程投资5600万元,每天可节水2.7万吨,不满5年即可实现资金平衡;投入使用的花山生态艺术馆,展厅内设有能源监测系统,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字指标,记录着37项生态技术的运用,体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产城融合 协调共进
1、绿色准入、高端布局。花山生态新城严守绿色、高端、集约的“两型”产业准入原则,抢抓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重点布局关联性、带动性强的战略新兴产业,明确了研发和设计、港口与物流、会展和旅游三大重点发展方向,努力构造“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现代“两型”产业体系,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研发服务中心。
2、功能分区、相得益彰。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为新港、新城和生态保育三大功能区。其中,新港占地5平方公里,建设17个集装箱泊位,吞吐量达310万标箱;新城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形成严西湖、花山镇和严东湖三大集中建设区;生态保育区约为40多平方公里,包括严东湖、严西湖和白羊山系。新城重点发展港口与保税物流、总部与生态研发、商务会展与旅游、养生与居住等产业,是武汉新港江南核心港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区研发服务中心、大东湖水网生态集中建设区。
3、创新驱动、低碳发展。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园营运商——大连亿达集团进驻花山,占地3.4平方公里的武汉软件新城,将吸引包括全球软件业20强在内的1000余家企业入驻,提供10万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建成双谷合作示范园、世界级IT创新综合服务区。与新加坡淡马锡旗下吉宝通讯公司合作,依托年吞吐量300万标箱的武汉新港花山码头,建设占地5.7平方公里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出口加工、保税物流、出口港码头“三位一体”,江海联运,建成东湖国家自主创新区连通世界的口岸窗口。与此同时,花山河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工程设计之都等特色园区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
三、政府引导 市场主体
1、新城运营公司化。新城行政区划托管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管委会下设街道办,负责新城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新城的建设、运营及投融资管理由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组织推进。该公司由湖北省联投集团与高新区下属光投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筹资组建,并引入金融资本优化股权结构。
2、投资主体市场化。新城投资有限公司联手港口物流、工程施工、产业园区建设、文化旅游、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一批行业尖兵,引进大连亿达集团、碧桂园、万科、希尔顿等一批行业领军的大型民营、外资企业,组建合资公司,构建城市开发联盟,打造规模性的产业集群。截止目前,按照“大园区”、“大集群”发展思路,新城已完成直接投资1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200亿元,基本建成项目启动区。联投与大连亿达集团合作建设的武汉软件新城,正逐步打造中国软件名城核心示范区,IBM、西门子、飞利浦等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签约入驻,新城全部建成后将落户近1000家企业,从业人口达20万人,年产值上千亿元。
3、项目融资多元化。根据规划,花山生态新城征地拆迁和农民安置、港口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静态总投资达330亿元。过去五年,新城累计完成土地一级开发直接投资120亿元,带动功能配套项目社会投资近230亿元。通过创新机制、拓宽渠道,花山生态新城建设寻求到融资通途:一方面剖析信贷政策,策划优质项目,获取新农村建设、水利工程等品种的银行信贷资金近50亿元;一方面拓展融资渠道,通过第三方融资、信托、基金、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33亿元;此外,新城市政基础设施采取BT、BOT投资建设模式,也有效缓解了建设资金短期占用压力。
四、民生保障 和谐发展
1、统筹建设,高品质配套。启动建设之初,新城制定了全镇域的拆迁安置方案,建设区和生态保育区“统征统拆”,虽然成本投入高负荷,但能彻底杜绝“城中村”风险。“先建新、后拆旧”。作为新城启动的首个项目,安置社区“花城家园”建设标准堪比商业住宅,由业内顶尖的上海现代集团担纲设计,当地居民全程参与,共同商定户型、选材和交房标准。50平方米人均还建面积远超全市平均水平,1.7的容积率低于一般商品房。中空玻璃、透水地面等环保技术被大量采用,屋顶的集中式光热系统引入国家节能补助,大大降低了居民使用成本。配套设施建设齐全。花山生态新城内,“花山河”打造武东地区最具规模与品质的现代商业集群;希尔顿会议度假旗舰酒店落户,承载高铁旅游经济,是省内会展、度假的最佳去处;严西湖湿地公园投入使用,融原生态湿地风貌、中水自然净化系统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休闲游憩开敞空间;百年名校华师附小配套优质教育资源;碧桂园、万科、复地等商业楼盘,提供数百万方的差异化人居配套选择。
2、一站服务,大社区管理。3万多原居民统一安置在宽敞明亮的小区,按原有村湾抽签分房,既公平公正,又维持了原有邻里关系。居委会和物业公司为“大社区”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村民会所、村史展览馆丰富了社区文化,增强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幸福大街”集中配备10余万平方米的商业、教育和文体设施,还建有“一站式”为民服务中心,衣食住行不出社区能就地解决。如今,每到傍晚,居民们都会到小区逛逛,打打羽毛球,健健身,在露天电影院看场电影,尽情享受城市生活的乐趣。
3、全民社保,多渠道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保制度尚未实现全覆盖,参保水平普遍较低。在花山生态新城,15亿元投入,3.5万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体系,5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开始领取养老保险,安享晚年。通过引导村集体经济转型,集中使用拆迁补偿款成立了物业、绿化、商业三大股份公司,提供了2000多就业岗位。未来还将根据新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配套多渠道提供就业,可望实现50%以上的本地就业率,帮助原住民逐步安居、乐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