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传承亟待回归生活 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专家讲述

03.11.2015  08:04

    这些天,正在杭州进行的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走进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艺术学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题为“民艺,是生活的艺术”讲座,让大众百姓明了民艺是我们的根之所在,也是民族的文化意象。

    “我出生于鲁西南,在一个基本保持农业社会典型形态的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潘鲁生熟悉那里的父老乡亲、婚丧嫁娶、锅碗瓢盆。也许,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就蕴藏在普通的人和事中。这一切在他的意识深处种下了民间艺术与文化情结,并成为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的一种内驱力。

    潘鲁生在长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民艺的传承系统、革新动力、存在方式、经济收益等都在新兴社会环境的急速旋转中发生改变。以陕西省太白县二郎坝村为例,村里60岁以上营造匠人往往一人多能,既是木匠,又是铁匠、篾匠、石匠,且工具专业齐全,手艺精良,但由于年轻人因陪读、购房、创就业、偏远闭塞等原因逐渐迁离村落,多年来村中无新建传统式民居,营造等传统工艺的传承荡然无存。同样在浙江和全国各地农村,应该说,以农村为母体的民间文艺资源流失加剧,同时,部分民艺资源在商品化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略文化内涵,也存在异化。而如果游离于生活、脱离了创造主体,民艺将丧失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艺的深刻内涵和社会联系。民艺要回归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

    当前,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已经快速与数字内容产业、工艺美术产业和创意产业等业态交叉融合,成为文化产品设计竞争中“原创力”的主要来源。我们可以从民间的生活习惯等元素中寻找“传统文化精神”,并加以设计转化,塑造民艺产品设计的人文价值;从技艺、图案、样式等元素中寻找“传统文化符号”的转化,塑造产品设计的审美价值;还可以通过从金属、木石、植物纤维等元素中寻找“传统素材”的转化,塑造产品设计的科技和生态价值。

    进入新世纪,文化发展有很多新机遇,保留在农村文化母体中的传统手工艺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中国的当代设计能否从传统造物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精神?我们的当代艺术能否找到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为探索这一系列问题,才有了潘鲁生的“当代·民间”展览和“手艺农村”展览。前者更多是自身传承与转化的尝试,后者是对社会命题的思考和交流,被视为“把农民手艺带上了国家艺术殿堂”。

    民艺是生活的艺术,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寻找真正的传承与保护的发展路径。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刘慧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