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页!良渚文化入编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05.09.2017  14:45

  “良渚文化遗址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首次被发掘。已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在太湖流域,距今约四五千年……

  9月全国迎来开学季,全国各地约1400万刚走进初一教室的初中生们,打开新发下来的人教版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会看到在第11页上看到关于良渚文化的详尽介绍。除了文字讲述出土的各类遗存,和遗址对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多元一体特征的意义外,还选登了四张照片,分别是良渚出土的玉璧、玉钺、刻符罐和玉琮。这意味着全国80%以上的初一学生,将通过课本了解到良渚考古学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

  记者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良管委)获悉,这是良渚文化第四次被写入中学历史类教科书,也是所占篇幅最大的一次。

  十几年风雨,良渚文化走进教科书

  “良管委自2001年成立起,就一直在谋划如何让全国人民更多地了解良渚文化,若能将这个知识点编入教科书,无疑是个有效途径。”良管委办公室副主任谢国旗对记者说。

  2004年,良管委制定的宣传方案中,就有争取将良渚文化写进教科书的计划。谢国旗说,教科书的编委会成员,许多都是各大高校的历史系教授,所以良管委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合作,由对方负责与教科书编委会的沟通、对接,良管委负责所提供知识点的客观和准确。

  从建国后一直到2007年,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从未提到过良渚文化。为何2007年以后,良渚能够四入教科书?其实梳理一下时间线,就会发现良渚文化走入教科书的脚步,正是紧随着一次次重大考古发现,让良渚文化一次次惊艳世界。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也是在这一年,在2008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的有关章节中,加入了“在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许多象征权力的玉器”的文字表述,并刊用了“玉琮”图片,实现了良渚文化进入教科书的“零突破”。

  2009年,在《历史与社会》再版印刷时,"良渚"两字与牛河梁、半坡、大汶口、河姆渡一起写在"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的地图上,良渚文化在教科书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

  2011年,在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增加了“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群,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村落、古城、祭坛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等文字,并配发了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两枚特种邮票图片,良渚文化进入教科书又取得新进展。

  “2014年,有几位教授告诉我们,全国的历史等教科书要进行统编,良渚文化这些年有了新的进展,不妨深入地进行介绍,对知识点进行更新。”谢主任说,得知这个信息后,良管委主动与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取得联系,把“良渚文化”在研究、发掘领域的新成果进行对接,在沟通和协调的同时,邀请两位主编到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等现场踏看,使其更多地了解良渚文化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等方面的重大价值和意义,随后两位主编重新对"良渚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扩充,相关的内容与良管委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与国家文物局进行了协调,最终大篇幅地把"良渚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介绍。

  2015年,良渚文化考古又迎来重大发现——在余杭彭公发现了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工程。这是中国最早水利工程、世界最早水坝系统,证实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结构,是同时期世界上功能系统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这让良渚文化再一次成为焦点。随着良渚文化价值的不断被发掘,其走入教科书的脚步也更加铿锵有力。

  “也是这一年,我们邀请到编委会的两位主编和一位编辑,到良渚博物院、古城遗址现场踏看,对文物本体、各遗址点进行仔细考察。”谢主任说,随后两位主编重新对“良渚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并与国家文物局进行了协调,最终在2016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图文并茂地大篇幅介绍了良渚文化。

  如今,2016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查并通过,整整一页的良渚文化内容编入其中。 去年开始,新版《中国历史》教科书首先在北京海淀区、江苏省无锡市、湖北省武汉市、新疆乌鲁木齐市试用。2017年新学年起,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开始统一使用,全国82%左右(每年约1400万)的初中部学生,都将从中了解、知晓良渚文化。

  意义重大,良渚文化影响力提升

  良渚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曾经说:"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如果我们要谈中华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遗址能拿得出来。"

  享誉全球的考古泰斗科林·伦福儒勋爵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

  如今,良渚文化进人初中历史教科书,充分说明政府、教育界、学术界对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的肯定,对良渚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也具有重大意义。

  重视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根据中央要求,2012年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新版教科书是唯一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也是唯一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查通过的教科书。

  广泛性。新版教科书首先在北京海淀区、江苏省无锡市、湖北省武汉市、新疆乌鲁木齐市试用。2017年在全国统一使用,全国82%左右(每年约1400万)的初中部学生将会使用该册教材,从中了解、知晓"良渚文化"。

  重要性。"良渚文化"以一个整版的形式,列入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2016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拓展栏目,丰富了内容表述,并配发了玉琮、玉钺、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的图片。用一整页图文介绍课标没有明确要求的的良渚遗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任重道远,良渚文化需进一步推广

  良管委一直致力于推广良渚文化知名度,曾多次组团参加世界遗产大会,分发良渚遗址宣传资料,与国际专家进行广泛接触,介绍良渚遗址的遗产价值和保护情况。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世界顶级考古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等前来良渚考察交流,对良渚文化保护与申遗工作进行指导,为良渚遗址申遗做最充分的准备。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良管委聚焦利益相关者教育和良渚文化宣传普及两个重点,不断加大良渚文化宣传推动力度。建立健全宣传队伍,深入基层宣传良渚文化及申遗知识。设立良渚遗址申遗工作宣传栏和工作进度栏、镇街及中小学良渚文化宣传栏、遗址区内村(社区)文物保护宣传栏,提高对良渚文化、良渚遗址申遗和保护利用工作的认识。设计制作《良渚遗址保护手册》、《良渚遗址讯报》申遗专题片等宣传产品,生动地介绍宣传良渚文化知识、良渚遗址遗产价值,形成良好的申遗与保护氛围。

  下一步,良管委将进一步加强对良渚文化的宣传、推广,让良渚文化真正在社会大众心里扎根、成长。依托专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学术研究机构、团体,不断深入挖掘、整理、提炼良渚文化价值,出版适应不同层次和专业工作者的专著和普及读物,让良渚文化真正走向社会大众。结合良渚文化公共活动,深化社会大众良渚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各类遗产日、保护遗产行动、助力申遗等实践活动,推动良渚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头脑,形成弘扬良渚文化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开展各种学术交流与展览会,并结合这些活动在海内外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良渚文化、良渚遗址在省内外、国内外的知名度。

  【浙江新闻+】

  良渚考古大事记

  1936年

  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遗址,随后进行3次发掘,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1959年

  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遗址成为良渚文化的命名地。

  1961年

  良渚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

  发掘吴家埠遗址,建立吴家埠工作站。

  1986年至1993年

  陆续发掘反山权贵墓地、瑶山祭坛及权贵墓地、莫角山大型人工营建土台和汇观山祭坛及权贵墓地等重要遗址,奠定了良渚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996年

  良渚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至1999年,良渚工作站共发现135处遗址点。

  2001年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成立。

  2006年至2007年

  发现面积近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遗址,是同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址,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发现开启了良渚考古的新纪元。

  2013年

  良渚遗址获评“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

  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这是中国最早水利工程、世界最早水坝系统,证实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结构,是同时期世界上功能系统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