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博物馆周”闭幕 文博界大咖都讲了什么

02.07.2018  17:42

  6月30日,良渚博物院重新开放后,迎来第一个周末,一天下来,参观人数达到了12700人次。

  而这一天,也是“博物馆周”的最后一天。当晚7点,“源流·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专项赛”颁奖典礼暨“博物馆周”闭幕式,在良渚博物院举行。

  从去年开始,钱江晚报作为主办媒体,全程记录了首个全球征集良渚文化logo和文创产品诞生过程的活动。

  当晚到场的,除了大赛的获奖者,还有文博界的大咖。当天,他们在首届良渚文博创意论坛“渚见未来”上,分享了关于良渚文创设计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从考古人的角度,提出了做文创的几个标准:设计方或者买它的人,大体上知道它的含义;从其他载体上突然用到新的载体上,过度是否和谐;产品质量一定要好,包括本子和挂件,如果质量不好,就变成一次性用品了。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助理周暘提出了一个问题:博物馆当今在文创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四个字:知识生产。

  “如何把正确的知识传到下游,交给设计师,美化现代人的生活很重要。”她想到有一次参加一场关于中国风的活动,看到一位女士穿了一件高定的衣服,丝绸做的,很精美,但衣服上的纹样却是寿材的样式。“设计师没有去了解这些纹饰的含义。而我觉得,博物馆要不遗余力把自己生产的知识传播出去。不着痕迹,尽得风流,没有违和感,浑然天成,这就是文创的最高境界。

  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朕知道了”胶带纸的幕后推手,何春寰也说了很多干货。

  比如博物馆的餐厅,应该是什么样子?餐厅的餐垫有中英文说明,墙上挂着《富春山居图》的仿制品,筷子上也印着“富春居”的字样,连去洗手间,也要让你感受《快雪时晴帖》;餐厅里还专门辟出了一块区域,摆放衍生品,结账的柜台也是文创商品的展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