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先辈留下的船文化 骆家庄举行端午龙舟胜会

06.06.2016  14:44

手工船制作工艺今年有望入课堂

昨天的龙舟胜会现场。

很多年轻的杭州人可能不知道,位于西溪湿地东部的骆家庄,曾经河网密布,老一辈的骆家庄人靠水吃水,船曾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用村里老人的话说,骆家庄是“无船路不通”。为了传承先辈们留下的船文化,昨天,2016年文新街道骆家庄端午龙舟胜会正式拉开了序幕。

会手工做船的老人

只剩4人

昨天上午进行的是“小舟竞渡”项目的比赛。紫金港河边聚集了数百位骆家庄的村民,随着“”的一声枪响,选手们手中的船桨奋力击打着水面,船像离弦的箭一般向前乘风破浪,岸上的观众奋力呼喊,为参赛的选手加油助威。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船,多的人家还有三四条船。大家无论是去上学购物还是迎亲运货,都离不开船。”70岁的徐大伯自幼生长在骆家庄,在他看来没有船就没有骆家庄,“以前骆家庄盛产柿子、竹笋、鱼,村民用船将这些东西运到拱宸桥、余杭、上海、苏州等地贩卖,换来的钱再用来发展骆家庄。

长久以来与船打交道,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船文化,骆家庄有打鱼的打网船、有运货的摇船,还有载客的漕划船,这里的民间手工造船业也一度十分兴盛,骆家庄18个自然村中有一个名叫“东船厂”,就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骆家庄周边的河流越来越少,村民也从打鱼种地,开始进入工厂、企业,逐渐成为了“市民”。经济上去了,收入也提高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船文化”开始逐渐消失,目前,骆家庄的2000余居民中,还会手工做船的,只剩下四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今年考虑

将手工造船引入课堂

为了保护传承骆家庄的船文化,从2014年开始,骆家庄开始了“西溪漕划船”制作工艺的传承保护工作,并在去年先后评上了区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骆家庄正在进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

光有非遗的头衔没有传承人依然远远不够。从去年暑假开始,骆家庄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开设了专门的培训班,讲解骆家庄的“船文化”,并且以绘画、泥塑的形式培养孩子们对船的兴趣。今年,骆家庄考虑将手工造船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基础的木工学起,在一锤一锯之间,体会骆家庄人的薪火相传。

对于成年人,近年来,每逢端午,骆家庄都会举行龙舟胜会,今年是第十届。在6月9日端午节当天,“喜迎G20,龙舟竞赛扬风采——百舸竞渡紫金港”大型龙舟胜会活动将举行,届时,满天装、半天装等上百条龙舟将一展风采,还有“龙船酒”便宴、“请龙王佑平安”祭祀、“劈波斩浪”、 “披红祝福”、 “谢龙王”等等一系列的传统活动。

靠着在文化、传统等方面传承所做出的努力,今年,骆家庄成为了“全国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而这在全省只有4家,杭州则是唯一的一家。

看点其他新闻:

杭州405个城市环境提升项目本月底基本完工

除了周三天天有阵雨 真正闷热潮湿的黄梅天不远了

当年红遍全国的“胭脂姑娘”前几天从美国回杭州

姑娘地铁遇色狼 眼镜大叔猥亵时被另一姑娘拍下

端午节假期高速不免费 出行前先看看绕行方案

明天高考 同学加油!注意作弊入刑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张 鹏 通 讯 员 樊燕飞 陆月姣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