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成功荣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04.07.2016  23:20

舟山,成功荣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了!

昨天,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温暖,从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表彰会上领到了沉甸甸的奖牌,这意味舟山群岛新区历经多年努力,终于找到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新路径。

作为海岛地区,舟山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土地总量小、人均耕地少”。面对矛盾,舟山群岛新区的决策者们秉承“精耕细作、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把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创造出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舟山样本”。

吹响创建“号角”:不能再走粗放用地的老路,新区要寻找一条节约集约的用地之道

若论土地资源的稀缺,舟山名副其实:土地总面积仅为浙江省的1.4%,人均耕地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0%。

若论大开发大发展机遇,舟山绝无仅有: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正式获批,舟山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极度匮乏的土地资源,面对新区发展的需求倒逼,面对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舟山如何突围?

这是一道难题,但其实早有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舟山时曾指出:“土地资源、岸线资源、港口资源、生态环境资源要集约利用、珍惜利用。  ”

不能再走粗放用地的老路,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舟山群岛新区的决策者们选择了一条倒逼自己的道路:以“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为载体,走一条符合舟山实际、顺应新区建设发展、更加集约高效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

目标锁定,号角吹响,路径逐步明晰:

树立“精耕细作、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把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盘活存量、亩产税收等与财政奖励、年度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责任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履约追责机制……

志在必得,务求必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建起来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产生了;市民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增强了。

守得云开见月明。几年坚持,“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是舟山人交出的最好答卷!

创新体制机制:高起点规划,全过程监管,建立内生性机制,探索“舟山样本”的节约用地制度供给

小桥亭台,流水潺潺。普陀区展茅街道的大展河一侧,一处景观小公园在碧波荡漾的河水映衬下,显得格外雅致。大展河曾是条黑臭河,一度饱受群众诟病,而如今,旧貌已换新颜。究其原因,7家被下了“”字令的鱼粉行业联手转型升级,通过整合新组建成1家企业,不仅环保达标,也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

建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审批制度,落实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拒绝高污染、占地多项目,这是舟山群岛新区创建工作伊始就坚持的一条工作底线,也是舟山探索创造的节约集约用地“舟山样本”中的约束机制之一。

高起点规划、全过程监管,舟山在探索用地节约集约化之路时,从机制体制入手,逐步建立资源集约利用的内生性机制——

明确目标任务。舟山人给自己设置了目标,在规划用地指标方面:至2020年,全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30%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单位用地产值方面,万元海洋生产总值用地量降低到16平方米/万元,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80%。

加强新增建设用地事前控制。对33350平方米以上的产业用地项目进行准入评审,严格要求项目准入和用地规模控制;在招商引资上,重点引进“三高二低一少”(高投入、高科技、高税收、低污染、低能耗、少占地)项目,提高产业门槛。

强化项目建设用地的监管。在全市推行产业用地开竣工履约保证金制度,按不低于10%出让金总额标准收取保证金,督促用地单位落实开竣工履约责任;建立政府主导、各地各部门联动的批后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实施产业用地履约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估,确保用地合法合规合理。

舟山是浙江省土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但舟山拥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及大量可开发利用的滩涂资源。面对可利用的空间,国土资源部门联合海洋部门在全省首推陆海统筹联动模式,使土地、岸线、海洋“三合一”高效利用,既缩短了企业用地的审批时间,同时也探索了海陆资源统筹高效利用的新模式。

一步一个脚印。几年坚持原则,独具舟山海岛特色的内生性制度供给正在发力!

探索舟山模式:开发低效用地,盘活盐场资源,利用废弃宕口,走出“舟山样本”的节约用地模式

夏日,坐在定海海滨公园,看着附近建起来的宋都“蓝郡国际”那一幢幢海景高楼,群众不禁感叹:旧城改造,改与不改是不一样!

几年前居住于该地块的定海老居民,当时恨不得立即把房子卖了,因为该地块已经成为定海老城区“脏、乱、差”的代言人:道路狭窄、车辆拥堵、环境破旧。而如今,该居民很庆幸自己没有离开,因为定海旧城改造,该区域将整体拆迁,预计总投资30亿元,未来将是定海新地标——一个集住宅、商业、办公于一体的城市地标性建筑群。

市国土资源局出具了这样一组数据:宋都“蓝郡国际”,改造前,总建筑面积87034平方米,平均容积率为1.28,建筑密度几近60%;改造后,总建筑面积达254737.1平方米,容积率提高到4.0,建筑密度为45%,而且运用住宅楼的围合和错落,做到户户看海。

开源,必须节流。加快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一直是舟山立足实际开创的用地新模式。近年来,定海除了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工程外,还深入推进农村集聚房模式,在充分尊重渔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农村集聚、移民搬迁等形式,探索实施渔农村宅基地转换制度改革,向农村挖掘土地潜力。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市共启动建设渔农村集聚项目58个,占地面积166.75万平方米,新建住房14000余套,投入资金53亿元,至少节地50%以上。

放眼海洋科学城,多幢高楼组合,正在成为新城的一个新地标。但在市国土资源局的一张老地图上,那里却有一大片盐田,海洋科学城核心区块——舟山市科创园规划面积66.7万平方米,其中20万平方米就利用了周边的盐田。

盘活盐场资源,让废弃的盐场成为舟山的“土地仓库”,这又是舟山立足自身实际开创的一种用地新模式。据统计,近年来,全市累计废转利用盐场土地2668万余平方米,为城市开发区建设、优质大项目落户有效地解决了用地问题。

一幢幢高楼林立,一处处绿化成景……走进位于定海东山路上的“海城雅苑”,有谁能想到,这个位于定海东山公园边的精致小区,曾经有城市最大的“疮疤”!治好“疮疤”,从2003年开始“动刀”,国土部门投入了3000余万元,经过削坡、筑坝、填方、挂网、植草等一系列“手术”,不仅重新复绿、消除了安全隐患,还整理出一片建设用地。据统计,定海庆丰宕口治理共整理出建设用地31610平方米,按照那片地段土地市场价每平方米3920元计算,整理出来的建设用地价值1.2亿元多。

让废弃矿山华丽“变身”,还市民“绿水青山”,我市同样不遗余力。积少成多,从2003年启动修复废弃矿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程以来,全市投入治理资金累计超过1.5亿元,截至目前,共关停矿山513个、治理废弃矿山77个、恢复土地面积达131.26万平方米。

开展“亮剑”行动:专项整治、全市大行动,探索“舟山样本”的违法用地整治之路

定海区双桥街道桥头施社区东方桥区域,是一个建材加工场地,这里堆积了大量的木材、砖瓦,附近的居民有建材需要常到这里选购。但近日,居民们发现这个建材市场正在渐渐消失。

展开专项整治,让16000多平方米耕地“失而复回”,这仅仅是舟山开展节约集约模范城市创建的一个缩影。

本月20日,在临城街道荷花村,新城区域“三抢二乱”整治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当天,市政府批转了舟山市国土资源局《全市开展“亮剑行动”违法用地未依法处置问题集中整治的工作方案》,为期3个月的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整治正式启动,将集中对各地各部门在处置违法用地行为中未依法履职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顿。

立说立行,即说即改。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海洋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闲置企业、闲置土地清理整顿,2014年当年就已完成5家企业的清退工作,帮助盘活了5家企业,完成3家企业闲置用地的回收工作;定海从收回良港船厂16767.47平方米闲置土地开启低效土地再利用新模式,结合“三改一拆”等工作,拆后空地改建成健身中心,老厂区改造新增建筑面积,盘活闲置土地已成当下各级政府的共识。

一年一度的整治只是阶段性的。市委、市政府为彻底解决遗留违法土地问题,不遮不掩,把问题放在阳光下解决,把违法土地问题列入了全市《大行动动员大会曝光问题整改清单》,明确了时间、责任人,并向全社会公开,形成倒逼机制,让责任人化压力为动力。

朱家尖有多达29宗的批而未建、供而未用用地行为,是多年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有的年限甚至长达一二十年。根据大行动曝光问题清单明确的整改计划和时间节点,责任单位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痛下决心,排除万难,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遗留问题的解决,目前已完成了调查摸底并确定了分类推进实施方案,正在逐一解决中。

针对全市“供而未用”用地行为,我市国土部门近期还展开了一场大整治。统计显示,46宗存在各种问题的土地都有了相应进展,其中有18宗土地已收回、21宗已开工建设,另有几宗也通过司法程序等方式作出了妥善处理。

节约集约显效益,跨越发展促转型。一个海岛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舟山样本”正在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