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王亚彬,为舞蹈而生

22.05.2017  17:38

  5月20日晚,与一街之隔的喧闹相比,杭州剧院显得沉静了许多——舞剧《青衣》正在这里上演。

  剧院座无虚席。舞台上,雪白的水袖飘然而至,舞者仿佛能看见黑暗中的观众,眼神充满了悲情。女主角筱燕秋庄重地穿上衣服,完成了最后的舞蹈。碎步旋转,奋力跳跃,激烈抖袖的激愤,最后甩袖的决绝。每一个动作背后,都充盈着个体情绪幽远深长的历史想象。当一个拖着长长水袖的背影,渐渐向舞台深处的黑暗隐去时,看着这段黑幕下的红光独舞,许多观众忍不住热泪盈眶。

  舞蹈结束,灯光亮起,现场1600多位观众起立,掌声经久不息。

  舞者王亚彬,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舞蹈家、编舞、制作人、影视演员。

  2017年,舞剧《青衣》启动第三轮巡演,王亚彬来到杭州。通过《青衣》,王亚彬在舞台上呈现了女主角筱燕秋的生命长度和浓度。

  习舞

  献身艺术的激情

  初见王亚彬,是她抵达杭州的当晚。素颜,扎着干净的包头,干净利落,一身黑色衣裳,简洁素雅。纤长的脖子和手臂,不经意间透露着她的舞者身份。

  或许很多人认识王亚彬,是通过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王小蒙”,《推拿》里执着为爱的“金嫣”,《HELLO!树先生》里的哥哥女友等个性鲜明的角色。然而,除了影视演员,王亚彬首先是一位著名的青年舞蹈家。

  这个1984年出生于天津的姑娘,不过30出头的年纪,在业界已经有了相当闪亮的“成绩单”:蝉联中国重要舞蹈赛事表演金奖,5次登上央视春晚,创建享誉国际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原创演出品牌,6个月内以主演和编舞身份连续两次登上世界顶尖剧场“赛德勒之井”舞台,被外国专业杂志评价为“亚洲最重要的舞者之一”……

  6岁,当一般孩子还在嬉戏玩耍时,小小的王亚彬便与舞蹈结了缘。“父母最初送我去学舞蹈,只是为了强身健体。”9岁时,王亚彬考进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身高只有1.36米,是全班个头最小的一个。开学典礼的第一课,已经在她心中埋下了为舞蹈献身的种子。在观看有关舞蹈的纪录片时,王亚彬对身边的同学许下心愿:“我长大了一定要成为一名舞蹈家。

  习舞至今27年,王亚彬的履历,就是一本围绕着舞蹈打转的编年史:15岁保送北京舞蹈学院本科,17岁获文化部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18岁荣获第二届央视电视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19岁第一次以领舞身份参加央视春晚,荣获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青年组表演一等奖;22岁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硕士,25岁创建亚彬舞影工作室,并建立了“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品牌,随后陆续推出《与你·共舞》《》《守望》等作品;29岁主演《生长》,31岁第一次做导演,指导、编舞、主演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剧《青衣》;32岁成为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历史上邀请的第一位中国编舞,为该团全球女性编舞计划“她说”进行委约创作……此外,王亚彬和她的舞团作品还受邀在意大利罗马平衡艺术节、法国蒙比利埃国际舞蹈节、摩纳哥舞蹈论坛等国际重要艺术节进行演出;还曾赴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莫斯科大剧院,以及卢森堡、巴黎、汉堡、伦敦等国家级剧场进行舞蹈演出。

  她创作和演出的作品,获得世界认可。在欧洲演出时,当地媒体赞扬“她的作品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展现出了人性的欲望”“她柔软、流畅极具爆发力的动作令人心碎”“在所有舞者当中,王亚彬无疑是个杰出的号召者与核心,优雅并充满力量!

  “舞蹈就是要更多地投入精力,如果你决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你就要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正如王亚彬所说,她以自己独有的执着和坚持,以她对舞蹈的爱和激情,在舞蹈艺术的殿堂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

  青衣

  记叙生命的执着

  舞剧《青衣》是王亚彬的首部导演作品,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

  王亚彬与毕飞宇相识于拍摄电视剧《推拿》。拍戏期间,王亚彬阅读了毕飞宇所有的文学作品,其中就有《青衣》。女主角筱燕秋的悲剧经历一下子就抓住了她的心。

  “小说的文字非常有温度,对女性人物的内心描写很极致、细腻,特别适合舞剧表达的特性。”正如王亚彬所说,“我和‘筱燕秋’有很多相似之处。筱燕秋把生命寄托于戏剧舞台上,我把生命寄托在舞蹈。我们对艺术都非常专注、执着。不同的是在探讨如何寄托生命的时刻,她选择了身体的声音,而我选择了身体的姿态。

  在舞剧《青衣》中,王亚彬担任制作人、导演、编舞、演员四重角色。舞台上,10位舞者通过戏中戏、日常生活、潜意识等线索的编织,完成了筱燕秋悲剧人生的讲述。

  不同于小说和电视剧可以娓娓道来,舞剧的魅力在于爆发力的集中表达,交到王亚彬手里,成就了锋利、尖锐、有力的表达。在85分钟的时间里,王亚彬选取了剧情中最具冲突的几场戏,以肢体的律动表达出人物的心境变化,时刻牵动着观众的心绪。

  “对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而言,呈现‘美’是比较简单的一件事,我更希望通过作品传递思想层面的思考。”王亚彬说,舞台上,“筱燕秋”拖着长长的水袖,像一张纸艰难地飘出剧场。“结尾处,我穿上水袖,觉得自己变得那么长,可以触碰皎洁的月亮,可以深探落寞的湖底,可以依偎壮硕的山峦,可以切割空间让情感沸腾。

  毕飞宇曾经说,筱燕秋是他不喜爱的人,在写她的时候,毕飞宇似乎是在和她搏斗。然而在南京,看完王亚彬的《青衣》,毕飞宇流泪了。从2015年10月国家大剧院首演至今,《青衣》2年经历了40场演出,场场好评。

  然而,为了《青衣》,其中的付出,只有王亚彬自己知道。

  对于一位美丽而坚定的舞者来说,委屈的眼泪也许算不上什么,每天紧张连续的训练,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伤病问题也越来越凸显。王亚彬在自己的书中,详细记述和分享着自己的伤痛。在她的个人随笔集《生命该如何寄托》中,有两篇散文的名字分别叫《左脚》和《右脚》。“双脚是舞者的基石啊。”在采访中,王亚彬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而她将这两篇散文,都献给了记叙伤痛。

  这种自下而上的疼痛感,王亚彬从小便经历。小时候练舞,身体与地面的摩擦会刮起木地板上的刺,紧接着刺就无声地落进皮肉里,所以低班学生的课后娱乐就是凑在一起,相互用针挑出刺,然后皮肤上就留下一片红肿。“在老师的钢琴伴奏声里,总能听到隔壁小孩子压腿时的哭喊声。

  2001年,右脚外踝错位,半年后才渐渐恢复;2003年,左脚长了“瘊子”脚垫,疼痛持续了一年,此外,肩膀、脚踝、膝盖、腰、脊椎多处劳损……如果说舞蹈是舞者的生命,那么这些伤痛,就是一名舞者生命的刻度。

  或许是巧合,疼痛,同样是小说《青衣》作者毕飞宇的关键词。毕飞宇写过很多题材,然而他自己却说,到现在为止,只写了一个关于“疼痛”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有不同的名字罢了。他不止一次地告诉媒体:“我是一个疼痛的人。

  所以,当毕飞宇的笔尖与王亚彬的脚尖联系起来,舞剧《青衣》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在外人看来,舞蹈是一项美丽的艺术,舞者是美丽的代言人。对于苗条挺拔的身姿,轻盈的舞步,飘逸的舞裙,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而对于舞者的身体伤痛,则不会考虑或理解。看着舞台上的《青衣》,我总是在想,一个人要多珍视生命,才会这样郑重其事地记住每一次伤痛?

  舞者

  带给世界的惊喜

  演出之外,王亚彬在杭州的行程很满。连续3天,她走入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做了3场关于“生命该如何分享”的讲座,希望把自己的创作观传达给年轻的同学们,启发他们勇于实践,创造梦想。

  “我希望以绵薄之力推动中国舞蹈向前发展,我的心愿是未来能拥有自己的剧场、舞团,将中国最好的舞蹈作品带到国际舞台,同时引进最好的海外作品,这也是我创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初衷。”王亚彬说。

  现在的生活变得非常“迅速”“喧闹”,而王亚彬选择做一个“手艺人”,安静地雕琢自己的梦想。

  2016年2月,作为英国国家芭蕾舞团邀请的第一位中国编舞,王亚彬前往伦敦。该团艺术总监塔玛拉·罗霍特邀3位世界级女性编舞家共同创作一部作品《她说》。2017年4月9日,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凭借《她说》获得“奥利佛·劳伦斯奖·舞蹈杰出成就奖”。这个奖堪称舞台艺术届的“奥斯卡”,涉及戏剧、舞蹈、音乐剧等不同领域,在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王亚彬说,收到舞团感谢信的那一刻,她高兴极了。

  王亚彬创作了以古希腊女英雄美狄亚为原型的作品《M-道》,将当代性融合进西方古典芭蕾艺术,同时保有自身中国古典舞背景的精髓,去探寻古希腊悲剧中美狄亚“坚强和柔软的人性”。

  如果说《青衣》是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那么《M-道》,则是将中国元素带给世界的惊喜。剧中大量丝带、书法等中国元素的应用,让外国媒体赞美不已。

  “舞蹈创作应该具有国际性,我常常想,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要创作出在世界舞坛引起关注的艺术作品,生动精彩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30出头的年纪,对于舞者来说已经不算年轻了,然而她从来没有在年龄这个问题上有过太多的顾虑。

  “年龄不会阻碍一个真正的舞者去创作。”王亚彬说,在国外跳到30岁很正常,有的芭蕾舞团,45岁才是退休的年纪。王亚彬希望自己能做一个传承者,毕竟舞蹈事业是要靠几代人努力的。而且从单纯舞者的身份,到做“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创作,王亚彬也在向更广阔的方面发展。“我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创作的激荡感非常美妙。”她说。

  记者手记:美丽是寂寞的

  没有看过王亚彬的现场表演,你一定无法感受那种深深的震撼:舞台上,85分钟的时间里,她将筱燕秋单纯、执着、忘我、敏感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演活了一个女人的一生。

  “青衣从来就不是女性、角色或某个具体的人,她是东方大地上瑰丽的、独具魅力的魂。王亚彬抓住了她,并让她成为了王亚彬自己。”面对小说《青衣》的作者毕飞宇的高度评价,王亚彬却认为,成为“王亚彬”自己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呈现,去看待“生命该如何寄托”。

  的确,她用现场完美的表现回答了这个问题:舞蹈,就是她奉为一辈子的事业,一个贯穿整个人生的支柱。

  电影《阿飞正传》中有一句台词:“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这样飞啊飞,飞得累了便在风里睡觉。这种鸟儿一辈子只可以落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在王亚彬看来,这仿佛概括了舞蹈演员的艺术生涯,壮烈而不易被人察觉。

  多数舞者的生活远没有看上去那样光鲜,练功房、剧场、驻地,三点一线。一个人每天反复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旋转,大跳,一连几个小时,直到疲劳地躺在地板上不能动弹。受伤是家常便饭,而多少年的训练,最后在舞台上的展示可能仅仅只有几分钟。

  舞蹈即是如此,台前的美丽与幕后的寂寞相伴,时时考验着舞者敏感的心。王亚彬说,有演出的时候,她会从早上10点练到晚上10点,平时每天也要练功六七个小时。所以,在舞蹈之外的时间里,她选择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方面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充实自己。

  在王亚彬的朋友圈里,有许多展现肢体的照片,最多的是双脚的特写,其次是手。也许是对舞蹈的痴迷养成的习惯,王亚彬喜欢默“”自己身体的每个细节,每次演出前,如果你能看到她在台下角落里活动身体的情形,你会感觉她是在细心地和身体每个部位“窃窃私语”,而登上舞台之后,这种“私语”则变幻为整个身心与神韵的“对话”,将人物的内心剖白行云流水地舞动出来。

  为了更好地表达舞蹈,她内“”身体,外“”文化。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阅读名家作品和讲演集,啃精神食粮;本科阶段,她去各个专业“蹭课”,选修了许多和文学有关的课程,大量阅读中西方文学作品;硕士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在拉片过程中学习视听语言;舞剧《青衣》的创作,也源自她拍摄毕飞宇小说《推拿》期间,对于作家作品风格的主动研习。

  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不仅丰富了她的舞蹈艺术,也成就了她的多面发展。她在舞蹈中加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流动气息、戏曲的水袖文化等多种元素,让作品充满东方韵味。她摄影、演戏、写作、绘画、演讲……尝试各种和舞蹈相关的艺术领域。“艺术创作需要融合,所以我感觉人越往前走视野越开阔,需要学习和接触的东西越多。”王亚彬说,想要做这个时代的“守艺人”,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沉下心来,享受孤独,磨练意志,让目光望远。

  “其实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充满爱、充满热情和激情。”王亚彬认为,把舞蹈这件热爱的事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如果可以的话,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舞者,站在炫目的舞台上,伴着音乐翩然起舞,那扣人心弦的舞姿,打动了观众。舞者,有着将人生舞动起来的能力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