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老炮儿》的世界 父亲这一代的背影

11.01.2016  16:01

    这个年末,一声“老炮儿”,充满深韵。老炮儿的江湖很侠气,老炮儿的规矩很严格,老炮儿心里那杆“计仁算义”的秤,一直都摆在那里,掂量的是那些正在丢失的美好东西。

    假若故事仅仅局限在这儿,格局一定太小。

    老炮儿六爷年近60,与我们这代人的父辈一般年纪。现实给予银幕的积极回应,是诸多父辈“穷其一生”自我打磨的缩影,有所长,亦有所短。

    影片一开始,是一个未经新时代“雕琢”的父亲。时代向前,一下子就把他抛到了后面,可他依旧沉迷自己构建的“带着旧时印记”的体系,试图以自己的游戏规则、价值观念和逻辑关系作为标准,将事物的好坏与优劣纳入这套体系中计算和衡量。

    于是,两代人的冲突发酵,父子之间由来已久的隔阂、误解、思想差异等等,都一一暴露出来。

    “染着白头发”的小飞和“有规矩”的六爷的矛盾,也是我起初和《老炮儿》的矛盾。这种“抵触情绪”表现在两代人的各不服气上——小辈的思想在六爷看来,是叛逆的,无足轻重的,不能被接受的。而六爷的固执、心中顶天立地的规矩,在小辈眼中又成了严肃而可笑的“逗比”,讲义气的这套兄弟情谊早已不及牛肉干来得可口爽快。胡同外,那霓虹璀璨又浮夸的酒吧,35块钱一瓶的啤酒才是这个消费主义时代的正版Logo,只要一出胡同,六爷的天便转不动了。

    可影片渐入,这诸多的“不合时宜”反显珍贵起来。六爷每天提笼架鸟,在那寸土寸金却“失了势”的老胡同里管着“闲事”,自足而丰满,营造了一个纯净的精神乌托邦。“该办的事咱还得办,规矩咱不能改……”穿着呢子绿色军大衣、背着一把军刀,六爷和生瓜蛋子们约了最后一次“茬架”,“新旧碰撞”推向了高潮,这个“老炮儿”,定格在了单枪匹马举刀奔跑、倒在冰面上的影子,影子背后,一座新的精神“城池”涅槃重生。

    “六爷,没碰上您之前,我以为这样的人都是书里写的,碰上您,我信了。”变回黑发的小飞和六爷逐渐开启了亦敌亦友的支线剧情,明明父亲的人可以把六爷抓起来一顿胖揍,可偏偏小飞要按六爷的方式解决问题,用个人选择向“规矩”致敬。最后一决前的一句“对不起”,一个迟疑伸手后的有力掌击,一个扑克脸上逆着光的浅笑——此刻,是一个任性少年从精神上接过了“老炮儿”的衣钵。

    文化和精神的传递都是靠代系来完成的,两代人的和解、沟通,传承老一辈人的优点和规矩,便是这部影片的格局所在,也是《老炮儿》感动我的原因。

    影片结尾亦是点睛。焕然一新的儿子张晓波,以六爷所憧憬构绘的蓝图开了一家酒吧,“聚义厅”三个字硕大,将子女的新潮梦与父辈的大情怀合二为一,晓波用微笑来回答一个不礼貌的问路者,也区别了父亲的拧巴,新旧完成了“交接棒”。

    是的,老北京胡同或许可以拆,但人性驰骋的江湖拆不了,父辈留下的影子更拆不了!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陈醉        编辑:汤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