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集体触网重出江湖 近300名专家在杭为老品牌"把脉"

30.09.2015  23:59
2015第十二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在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浙江在线杭州9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董洁 编辑/马丽红) 老字号是旧时光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繁华的受益者。老字号企业如何加快前进脚步,重新演绎时代经典,是一个非常残酷而又绕不开的老话题。今天上午,全国200多家老字号企业齐聚在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拉开了2015第十二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的帷幕。

  在博览会上,杭州胡庆余堂、嘉兴五芳斋、绍兴古越龙山、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山东东阿阿胶、贵州茅台酒等著名老字号一一参展,展示出了老字号企业脱“老”赶“潮”的强劲势头。

  下午,近300名专家与学者召开第十二届中华老字号百年品牌高峰论坛,共商“老字号+互联网”未来大计。

   老字号也能扫码送货上门

  衍生品开发成利润新引擎

  据了解,此次博览会由浙江省商务厅主办,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承办,博览会面积达1000平方米,设置展位500余个,会期四天。

  “这次博览会就是一次文化的盛宴,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知名中医老字号带来的中医文化,也可以吃到大江南北‘舌尖上的老字号’,有精妙的工艺品,还有老字号技艺的表演。”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过除了参展老字号品类丰富以外,这次博览会最大的亮点是“老字号”也有了自己的网络身份证——二维码。

  在杭州王星记展台边,各种精致的折扇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观展。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展台上摆放的二维码。王星记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我们也跟上互联网浪潮,开了天猫店和微店,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直接送货上门。”王星记销售代表程琳说。

  为打开销售市场,今年博览会上的许多老字号企业都踏上“互联网+”这条船,他们一点都不显“老”,反倒“潮”味十足。

  老字号还衍生出了旅游业。博览会现场,一群年轻人正推广微信公众号,他们推出的首期老字号亲子之旅将于10月开启,将带大家走进创始于光绪年间的绍兴仁昌酱园,探索代代相传的手工记忆。

2015第十二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现场。

   仅三成老字号企业效益好

  互联网+点燃老字号复兴机会

  在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专家与学者围绕老字号的电商之路展开了激烈讨论。

  据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徐高春介绍,截至去年底,浙江省有中华老字号企业91家,省级老字号企业413家,产值近2500亿元,从业人员近20万人,全省老字号企业取得非遗名录109个,其中世界级1个,国家级28个,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随着人们购物习惯的变迁,曾经拥有无数荣光的老字号们,正面临集体性的危机。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中国老字号尚存1120余家,数量不到建国初期的十分之一,其中大部分勉强维持,效益好的企业仅为3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老字号企业应该采取抱团取暖的形式,利用成熟的电商平台,打造整体老字号知名品牌,利用老字号的魅力、文化张力、品牌感召力,促进老字号电商的推广。”徐高春说。

  不过,一个企业的电商之路并不是一路坦途。杭州老字号坚果品牌姚生记就受了点小挫折。姚生记的山核桃从2010年开始“触网”,当时,对于一家拥有优质产品的老字号企业,电商之路非常顺遂,“我们2010年开淘宝店,当年的销售额就达到300万元,2011年冲破了3000万元,这时候竞争对手三只松鼠都还没有开出来。”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文革说。

  但是2012年,姚生记的“触网”之路踩了刹车,因为拼价格、不拼质量的电商大环境让他们乱了阵脚,这也是很多老字号企业在面对电子商务时面临的困境。

  直到去年,姚生记调整了步伐重启,“我们决定通过用户需求来搭建架构,只专注核桃品类,并且打造了核桃开杆节,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引进更多流量,现在姚生记在天猫、京东、天猫超市、苏宁易购都有了网店,2014年销售额达到7000万元。”赵文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