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浙江在线7月1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徐子渊 赵静 陈久忍) 截至2014年底,在全国8000多万名党员中,有38.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其中过半生活在农村。在台州,就有很多这样的老党员。令人欣慰的是,台州市各级党委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使这些老党员拥有了平静而幸福的晚年。
英雄老去,精神长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程前往台州各地寻访这些老党员,聆听革命故事,感怀沧桑巨变,激发前进力量。
“党改变了我的命运”
黄大法,男,95岁,1946年入党,黄岩区茅畲乡鸟山村人。
感言:共产党改变了我的命运。想起当年入党时的情景,我依然很激动。
黄大法是个孤儿,从小被人欺负,遭人看不起。有一次,他走村入户去卖鱼,当地几名流氓一言不合就掀翻了他的鱼摊扬长而去。
1943年,黄大法加入了地下抗日游击队,做通讯工作。他经常徒步穿山越岭,为台州特委送信,一走就是一上午。为了躲避搜查,他曾将信卷成小拇指夹盖大小,放在烟盒底下。一旦被查到,就将纸条吞吃掉。
3年后,表现出众的黄大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是马仙梅介绍的,1946年1月25日在平田乡里弄村鲍小凤(音)家入的党。”如今95岁高龄的黄大法,耳聋了,脑子也有些糊涂了,但70年前入党时的情形,他依然历历在目。
加入抗日游击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新中国成立后,黄大法成了村里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并且一当就是13年。前年,黄大法的90后外孙女也入党,如今黄大法一家共有5人入党,5名子女也都有了出息。
“向前跑,不后退”
齐孝凤,男,95岁,1947年入党,仙居县淡竹乡黄坦村人。
感言:我现在的好生活,都是党给的。感谢党组织还记得我,这就够了。
从事地下党活动的时候,齐孝凤只有十七八岁,他说:“老万(万文达)告诉我们,革命就要不怕死,入党了就要有党员的样子。每次害怕了,就告诉自己是个党员,不能后退。”说这句话的时候,老人挺了挺背,在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一种坚毅和不屈。儿子齐桂清告诉记者,父亲年轻时枪法很准。
“有一次,在英坑和温州交接的地方,我去送信,被发现了,子弹从腋下而过,打穿了衣服。但我不能停下来,就一直往前跑……”齐孝凤回忆起那些场景,抹起了眼泪。当初齐孝凤和4位朋友一起做地下党工作,现在只剩他一人了。
低调的齐孝凤从未向外人说起那段艰辛的岁月,如果不是记者要求他说,就连他8个儿女都不清楚父亲当年的光辉事迹。对于父亲的过往,他们只知道贫农出身,经历过战争,是一名共产党员,仅此而已。
“只要能动就要奉献”
俞邓仙,男,91岁,1946年入党,仙居县湫山乡雅溪村人。
感言:每天早上,我会先清扫下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敬个礼。现在的好生活,离不开党和组织,离不开那些牺牲的战友。
家门口褐色的泥墙上,依稀可见几句毛主席语录,这可是俞老的宝贝。他会定期打扫灰尘,保证墙面的清洁。俞老会经常对着这面墙“立正、敬礼!”,以此向党致敬,缅怀牺牲的战友。
俞邓仙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1946年经俞钟卢(雅溪村第一任村支部书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16日,俞邓仙所在的武工队和国民党在东俞展开了激烈战斗。战斗中,时任武工队指导员范南山等10多名同志壮烈牺牲。如今,当年一起战斗的战友只剩下了俞邓仙一人,每每想起曾经跟战友一同出生入死的日子,俞邓仙都会无比想念他们。
俞邓仙虽然年事已高,但还是积极参与村集体工作,发挥老党员的余热,参与矛盾纠纷调解,主动清捡村内垃圾,修补路面、地坎等。
年复一年,岁月把一个高大壮汉慢慢地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俞老说:“只要组织需要我,只要我还走的动,我就会把这些事情继续做下去。”
“上党课怎么能随意”
李三弟,男,88岁,1947年6月入党,仙居县湫山乡石柱山村人。
感言:“动不了的是我的腿,又不是我的嘴巴。上党课,怎么能随随便便换人?”
从1949年7月开始,李三弟担任村里的宣传委员。60年来,李三弟历任石柱山村农会宣传委员、农会会长、大队长、支部书记等职。直到2008年换届选举,李三弟把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交给了曹新友。李老对自己在任期间的工作做了总结,60年他为集体办了18件大事,如开地造林、建村校、接自来水、修通村公路等等。如今,不再担任村干部的李三弟,依旧关心着村里的集体事业,有时做做调解、有时给村干部出出主意,日子过得充实。
李三弟还是湫山乡“红色讲师团”中的一员,他是义务老教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上党课的次数也最多。有一次,他腿脚疼痛得不能行走,却执拗地不肯换人,还生气地说:“上党课,怎么能随随便便换人。动不了的是我的脚,又不是我的嘴巴。”最终,大家只好用轮椅推着他走进了“红色讲堂”。
“红色基因必须传承”
王阿富,男,95岁,1949年入党,温岭市横峰街道东塘村人。
感言:我是1949年1月9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从参军到入党,只用了3个月时间。
王阿富是一个传奇。他出生于1921年,建国前入党,参加过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共获得8枚勋章,每一枚勋章都有一段传奇故事。
1951年4月25日下午,王阿富带领突击班在朝鲜半岛一个无名高地上打前锋,要冲过一片200米长的开阔地。“人先从沟里过,再往高地走。高地没遮掩,我们一上来就遇到子弹扫射,前面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我们排长也倒下了。”但是,王阿富他们并没有退却,顶着枪林弹雨继续前进,与目标越来越近,80米,70米,60米,一枚子弹击中左手腕,另一枚子弹呼啸着穿过他的胯部。“我倒在雪地上,只知道滚烫的血不停地涌出来,把衣服都浸湿了,子弹像爆米花一样在身边乱蹦。”那些出生入死的场景,王阿富记忆犹新。
战争结束后,王阿富回乡当了27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如今,95岁高龄的王阿富,依然身体硬朗,保持着军人作风。王阿富的小儿子和大孙子也是党员,红色基因正在一代代传承下去。
“千万不能忘了过去”
方三江,男,91岁,1946年入党,仙居县湫山乡方宅村人。
感言:以前没得吃,没得穿,还要上山打仗。现在日子好了,也不能忘了过去。
91岁的方三江,当年是方明脸烈士的警卫员。“方宅村是革命烈士方明脸同志牺牲的地方……”方明脸烈士被叛徒杀害时,方三江在身中13刀的情况下侥幸逃脱,活了下来。至今,他的手上还有很明显的刀痕。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方三江还是很激动:“叛徒可恨。那时候还让他们睡床,我们睡在地上,结果……”
方三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历史。他原是当地“红色课堂”的第三位主讲人。后因年纪大,将主讲人传承给方美林后,他就在曾经受伤的地方开设了“我的红色故事”课堂,与其他3名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一起回忆过往,整理记忆,将他们还记得的历史细节讲述给青少年和党员们听,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当年,当我从老党员方荣来手上接过红色主讲的接力棒时,我就决定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68年后,他依然坚守在方宅村,用亲身经历向年轻党员讲述那段光辉而壮烈的革命岁月。
老党员们用跨越时代的“本色精神”,树立起了一座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丰碑。
英雄老去,精神长存,信仰的力量永不老!
情系老党员
关怀暖人心
“七一”前夕,我省各级党组织开展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活动。省委组织部专门转拨中管党费490.6万元,下拨省管党费1000万元,并要求各地各单位同步配套自管党费及有关经费,用于开展这次走访慰问活动。走访慰问的对象为两部分: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新中国成立前入党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二是部分生活困难党员,主要包括因病因灾致困党员、农村生活困难党员、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党员。
近年来,台州各地相继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制度,做到每一位生活困难党员和农村老党员都有一名“知心人”结对联系帮扶。据统计,全市共有9550名机关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结成各种帮扶“对子”近万个,共帮扶困难党员12000多人。
去年以来,为全面改善400多名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居住条件,台州市组织实施了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安居工程”。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126万元,共完成房屋整修106间,租赁房屋5间,新建房屋3间,较好地解决了全市89名住房条件较差的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的住房问题。
各地不仅在生活上和经济上帮助老党员,还在政治上关心,如每年“七一”都要邀请老党员集中过一次政治生日,安排老党员集中过组织生活,向他们传达党的最新文件精神。各地还建立了党员政治生日谈话制度,向党员赠送写有希望和要求的“政治生日贺卡”,提醒党员要时时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