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图书馆里的“拾荒老人”走了 却留下一串闪耀人性光辉的“名字”

19.12.2015  09:50

●洗净双手,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信念

●弄脏双手,为众多寒门学子捡出21年助学金

●伸出双手,向身边人传递内心的平和与善意

法制晚报记者蒲晓旭拍摄的老人照片。

韦思浩老人生前生活照片(由老人二女儿提供)。

2014年11月26日,法制晚报记者蒲晓旭拍摄的一组新闻图片令不少人震撼:杭州图书馆里,一位拾荒老人在借阅文献前认真地洗净自己的双手,然后坐下来看书、读报。应老人要求,在那篇新闻报道里,记者使用“章楷”作为他的化名。

谁都不愿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了解“章楷”的真实身份,但事情仍然遗憾地发生了。

今年11月18日下午6点多,一名77岁的老人在万家花园门口的斑马线上被一辆出租车撞倒,身受重伤。12月13日,虽经全力抢救,老人还是走了。

老人有许多“名字”,“章楷”正是其中之一。

当老人那许多“名字”与真实的他一一对应,留下的已不只是当初简单的震撼,更多的是敬佩,是感动,是怀念……

他——“章楷

章楷”,一个“懂规矩”的拾荒老人。这是他给人们最初的印象。

如果不是媒体报道,我还真的没有特别注意过他,不过,他标志性的扁担和袋子,还是有点印象。

在他经常去借阅书籍的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的寿晓辉这样说。

在寿晓辉记忆中,他和其他读者并无不同,只是偏爱时政和历史类的书籍,最常去的就是图书馆二楼的报刊区。

恰恰是在报纸上,寿晓辉得知了他因车祸离世的消息。寿晓辉特意翻查他借阅记录,从2014年至今,他几乎没有外借图书,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馆阅读。

章楷”,一个和杭州图书馆、和书籍、和知识结缘的老人,走了……

他——“魏丁兆

魏丁兆”,连他的女儿都不知道,父亲居然有这个“名字”。

他离世后,二女儿从江西赶来与家人一起料理后事。整理遗物时,一个小包被打开了:里面是大量捐款凭据。

在其他的遗物里,还有一沓发黄的信件和“结对子”的证书。

1994年,这是现在可以考证的他最早资助困难学生的年份。女儿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做好事已那么多年。

受助学生的来信一封封叠在那里,泛黄的信笺上,除了感谢,还有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学录取情况,甚至工作落实等好消息。

作为女儿,想想父亲在拿到这些信件时,应该也是开心得不得了吧……

而这些信件的收件人是——“魏丁兆”。

魏丁兆”,一个和寒门学子、和公益、和国家未来结缘的老人,走了……

他——“和气怪老头

和气怪老头”,万家花园的保安徐师傅对他印象深刻。

徐师傅第一次和他打交道,是在某个凌晨的1点多。拎着袋子,扛着竹竿,徐师傅见他这身行头,便把他拦了下来。

这么晚了,就不要进小区捡垃圾了吧。

我就住在这里……

不光是徐师傅,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想到,每天在垃圾桶里捡废品的他,居然住在目前二手房挂牌均价超两万元的小区里。

他没有责怪徐师傅,后来还和气地给徐师傅送去了小蛋糕。

从此,徐师傅开始留意这个和气的“怪老头”:早出晚归捡废品、令人担心的瘦、走路特别慢……

那一天,徐师傅刚刚换岗,眼看着他走出小区。

这也是徐师傅最后一次看到他走出小区。

和气怪老头”,一个和与人为善、和辛劳、和甘贫乐道结缘的老人,走了……

他——韦思浩

韦思浩,这才是他真正的名字,也是我们应该记住并致敬的名字。

他曾是一名中学教师,拥有中学一级教师职称。或许正因如此,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学生的关爱才如此强烈。

1991年,他调到了当时的朝阳中学(今夏衍中学)任教,教授科目是语文,同时还负责管理学校的图书室,学校至今还有这些关于他的记录。或许正因如此,他对于图书馆和文献才如此亲切。

1999年,他退休了。退休后,他还是经常回学校转转。他那一口带着浓重东阳口音的普通话,甚至连学校保安都印象深刻:“韦老师挺和气的,本学期初他还回来过。”或许正因如此,他的和善早已成为习惯。

四五年前,他提出,希望和学校共同创建一个助学基金,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或许正因如此,他以缓慢的步伐和瘦削的身躯坚持着自己的助学行动。

韦思浩走了,带走了所有属于他的“名字”。

昨天一早,他的骨灰由子女护送回到了东阳老家安葬,而他求知、善良、坚韧的人性光辉永远地留给了杭州城。

再次致敬韦思浩老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维和 丁岚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