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在文化沃土中拔节成长

19.12.2016  17:34

  一座城市因热爱文化而生机盎然。10多年来,深圳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文化已成为这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源泉。一个个敢为人先的文化观念在此萌发,一场场蜚声中外的文化盛会在此接力,一座座文化地标拔地而起,一项项文化福利春风化雨……深圳文化由点及面,从城市发展战略到基层文化自觉,文化的因子充溢在城市每个角落。

  地处罗湖繁华闹市的翠竹街道,就是镶嵌在深圳文化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多年以来,翠竹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保障辖区百姓文化权利为己任,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基层社区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片茂盛的翠竹之林在深圳的文化沃土中拔节成长。

  扎根群众

  文艺繁荣活水来

  冬日的最后一抹斜阳刚刚隐于地平线,深圳翠竹文化广场上就汇集了很多晚出娱乐的人。明快的音乐节奏下,有人在翩翩起舞;缠绵的二胡伴奏中,票友们在凝神学唱……多少年来,这群生活在闹市中的居民,就以这样无拘无束的方式,放松自己的心情,丰富自己的生活。

  翠竹街道地处罗湖老城区,于1984年挂牌成立,总面积3.446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7.3万人,是罗湖区人口最多、社区最多、黄金珠宝企业云集的基层街道。一直以来,翠竹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都把文化建设列入街道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引导和扶持蓬勃兴起的群众文化活动,建立并完善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月8日,深圳市罗湖区第五届皮影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7个艺术团队,为深圳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在家乡看过皮影戏,以为它早已被人遗忘,没想到在深圳传承下来了。”来自湖北黄冈的林九华边看戏边给旁边的年轻人讲解皮影戏的故事。这场发端于翠竹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节,如今已成为深圳家喻户晓的品牌活动,深受百姓喜爱。就在上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创作人员专程来到翠竹街道采风,拍摄了由百仕达皮影艺术团表演的经典节目《鹬蚌相争》。该节目将在2017年春节期间播出,给当地居民很大鼓舞。

  深圳是年轻的移民城市,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它是“文化沙漠”。其实只要走进深圳,贴身感受这座城市,一股浓郁的文化之风就会拂面吹来,让很多自谓“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叹服。群众自发的文娱活动和政府常态化开展的文化惠民服务,让特区市民常年沐浴在文化的阳光雨露中。作为深圳最早的老城区,翠竹居民生活富裕稳定,更有闲情逸致去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翠竹街道文化活动的最大特点。”罗湖区翠竹街道党工委委员朱振追说,经济的繁荣为居民享受文化权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心理优势。大家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相互感染,老居民带动新市民,所以翠竹街道的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越办越出彩。

  在居民的集体智慧和踊跃参与下,翠竹群众文化多点开花。皮影、戏曲、体育、书画等独树一帜,形成了街道独特的文化品牌。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异彩纷呈,书画展、摄影展、社区巡演、文化长廊和橱窗展示特色分明,小广场、小公园、小舞台成为居民健身、娱乐、交流的重要场所……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翠竹人民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向心力。街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财政税收逐年增加,城市管理井井有条。

  政府扶持 文化福利为民谋

  天天有训练、周周有舞会、月月有展览、季季有比赛、年年有艺术节,一个覆盖基层的文化服务网络在翠竹街道日趋成熟。“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真是幸福,不仅经济收入高,精神生活也如此丰富多彩。”武汉至臻完美钻石公司的董事长胡晓勇经常到水贝珠宝城进货,生意谈完后总会在周边逛逛,这里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他羡慕不已。

  “基层的文化建设做得这么好,肯定少不了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深圳文化学者段亚平在翠竹居住了近20年,亲身经历了社区文化发展的每一步。他认为,政府支持与群众参与是做好文化工作的两个关键因素。如果缺乏政府支持,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也无法开展大型、高质量的文化活动;而缺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就会脱离生活实际,成为无源之水。

  作为政府组织和举办文化活动的主阵地,翠竹街道文化站一直在创新中跋涉前行。这个与翠竹街道几乎同时成立的文化站,在30多年的时间里,就一直担当着宣传党的文化政策、研究文化活动规律、创作文艺作品、组织和辅导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职责。“翠竹是人才聚集的社区。一大批早年参与特区建设的高级人才退休后居住在此,近年来建成的多个高档住宅社区也吸引了许多行业精英落户翠竹,给文化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朱振追说,罗湖区实施街道“大部制”改革后,文化站并入街道公共事务中心,架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整合使得街道文化事业开展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为了让辖区精英人才心有所属,让退休人员渴望发挥余热、为社区文化建设再出力的愿望得以实现,文化站及时上门拜访,建立了健全的艺术人才档案,聘请写作、编剧、书画、摄影、舞蹈、音乐等领域的文艺专家组成指导小组,辅导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同时组建了街道直属的16个文艺团队和社区文艺活动社团65个,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文化队伍网络。

  “办好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工程,我们要把握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结合本地发展实际,举办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走本地特色的文化道路,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据罗湖区翠竹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朱锋介绍,翠竹街道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社区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群众参与、群众文化离不开组织引导”三个原则。在抓好经济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同时进行文化建设,为辖区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遵循这种发展战略,翠竹街道的各股份公司和房地产商在规划社区建设时,都优先考虑建立文化娱乐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娱乐环境。翠竹街道还充分发掘辖区人才资源,成立了街道书画社。著名书画家黄昶,油画家陈炳林、何祯祥、邓光宝等人积极参与书画社建设,连续7年举办了街道书画展并进行社区巡展,每年都举办书画笔会和公益性书法培训活动,受益人群上万人次。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翠竹街道成立了百仕达皮影艺术团,连续3年承办“罗湖区皮影文化艺术节”,每年坚持为群众演出近百场。扎根深圳,走出国门,艺术团近年来演出足迹遍布日本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我国各地,享誉中外;传承市级非遗“黎围舞麒麟”,组建了新村麒麟队,在广东省内各地推广演出,使古老的文化艺术又焕发新的生命;培训街道舞蹈队,承办翠竹公园文化节、社区广场文化节、“罗雪儿”点单超市等专场演出,常年为各社区培养和输送专业舞蹈人才。

  “校园戏苑”是罗湖区首创的文化品牌活动,集专家讲座、现场互动、京剧演出、经典欣赏于一体,对培养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翠竹街道的紫荆艺术团和东湖中学京剧社积极承办“校园戏苑”的各项活动,使国粹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同时,各社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组建了合唱队、舞蹈队、腰鼓队、秧歌队等群众文化组织,辖区中小学都建立了音乐、舞蹈、戏剧、京剧、曲艺、美术、摄影队伍,把校园文化办得红红火火。

  繁华闹市寸土寸金,建立文化设施难上加难。为了给居民提供最便捷的文化娱乐场所,建成十分钟文化活动圈,翠竹街道排除一切困难,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208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内设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室、图书室、舞蹈室、电脑培训室等14个功能室;新村、水贝、翠宁、愉天、民新、翠岭等11个社区工作站都投资建立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条件允许的社区还建立了小公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篮球场、灯光球场、网球场和足球场等小型文体设施;百仕达、新港鸿、泊林花园等房地产开发社区都建有会所、俱乐部等文化活动场所;各中、小学都建有舞蹈室、钢琴室、小剧场、多功能培训室、球场、运动场等设施。

  如今,翠竹街道运用“街道、社区、文艺带头人”三级联动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搭台、社团唱戏,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健身场所、花园小区、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举办舞蹈、皮影、跳绳、柔力球、健身球、排舞等各类培训活动及比赛;将公益电影、文艺演出、皮影戏专场、戏剧专场送进社区,同时在社区举办各类公益讲座、培训及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文艺带头人的作用,在特殊节日开展“舞麒麟、贺新春”“送春联”“社区邻里节”等民间特色节庆活动,让辖区百姓畅享文化福利。

  名人助力 翠竹破土节节高

  今年6月,一幅高1.64米、长28.8米、内有168只姿态各异的雄鹰的国画《鹰雄》,创造了基尼斯纪录,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最大单幅花鸟画”。该幅由翠竹街道书画社黄昶教授耗时一年多创作的国画,曾在去年受法国文化交流中心邀请,在法国卢浮宫展出,惊艳全场。

  黄昶出生于深圳,师承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以竹雀、鹰、荷花等题材见长,其作品多为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高等学府图书馆所藏。他一生淡泊名利,退休后回到翠竹街道定居,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倾心助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翠竹街道在建设“文化强街”的征途中,讲究“以文化人,以人兴文”。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一批在民俗、文学、书画等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这些人以自己的学术专长和文化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身边人,不断提升翠竹的文化品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重视文化,尊重人才,是翠竹人的优良传统。”居住在翠竹街道的深圳民俗文化专家廖虹雷,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民俗和古村落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多年来一直用实际行动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我们要做到让人才受重视、受尊重、得实惠。”朱锋认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推动者,是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翠竹街道一贯重视辖区文化人才资源,每逢节假日,街道领导班子都会上门探望居住在辖区或是为辖区做过贡献的艺术家,送去政府的关怀和慰问。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深圳本土书画家陈炳林十分感动。他是深南大道大型宣传画——邓小平画像的创作者,已经连续参加了7届翠竹街道书画展,受到社区居民的称赞和好评。

  11月7日, 2016年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大赛在香港开幕。来自全国13个省区市的艺术家参加了这次艺术盛会。翠竹街道百仕达皮影艺术团带去的皮影戏《骄傲的白鹤》荣获艺术节大奖,受到专家评委和观众的一致称赞。知名艺术家李惠霞认为,该剧突破了以往皮影戏表达粗犷、重形轻意的模式,在舞美设计、音乐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本次艺术节最有价值的节目,是皮影戏艺术创新的奇葩。“传统艺术如果只是生硬传承,不能与时俱进,很难引起日新月异的时代共鸣。”百仕达皮影艺术团团长常才智认为,创新是传统艺术的生命之所在。

  常才智是湖南长沙人,原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高级编剧、导演,曾获田汉戏剧文学奖等诸多荣誉。2003年,他与老伴退休后才来到深圳,和女儿一家住在百仕达花园,安享天伦之乐。在这座年轻的城市里,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让常才智惦记起刚刚“放下”的皮影戏。在家人支持下,他凭借女儿赞助的3万元钱和热心居民捐赠的一些桌椅和道具,在社区成立了百仕达皮影艺术团。一次次演出的成功,数不清的鲜花和掌声,让常才智在传承古老艺术的道路上大步前行。10多年来,他融合深圳本土特色不断创新,并在政府支持下举办培训班,让皮影艺术进校园、到社区,在年轻人中间弘扬传统艺术,寻找传承人,剧团足迹遍布珠三角地区,并逐步走向北京、澳门、香港等城市和地区。

  完善的社区文体设施,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让翠竹文化特色突出、品质彰显。一部部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从这里诞生,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荣誉奖牌在翠竹人手中传递。街道总共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项达100多项,皮影戏《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先后获得广东省特色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优秀剧目奖”、深圳市第十届“鹏城金秋”艺术节银奖;民间文学《深圳民俗寻踪》获得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新村麒麟队接拍了深圳公共频道大型纪录片《鹏城遗韵》;街道舞蹈队获得深圳市第十届鹏城金秋艺术节银奖……乘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春风,翠竹破土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