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馆上演书法、金石、音乐、时尚秀

29.07.2015  11:22

  28日上午,离“‘惊鸿’——王新元书法篆刻展”开幕式尚有半个小时,浙江美术馆中央大厅已经涌入不少观众。开幕式主持人、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走上台时,向挤满3楼、4楼楼道和走廊上的那些“会看展览”的艺术欣赏者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在前期宣传中称‘这是一个只有一天的展览’,更准确地说,应该是8个小时;而如果再从其中抽出最惊艳、最精华的元素,就在接下来短短半小时。”

  “开幕即是闭幕”,这是展览主人王新元对这场多媒体互动跨界展演的高度概括。半年前,著名书法家王冬龄第一次从这位学生口中听说了“一日展览”的创意构思,忍不住击掌叫好:“瞬间亦是永恒。”随着展览筹备工作的进行,愿意提供相关支持、有兴趣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一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艺术展渐渐“立体”起来。

  比如,今天开幕式的重量级表演嘉宾、钢琴家孔祥东,为了配合本次展览的主题,要做一件非常“任性”的事——即兴创作一首《惊鸿》钢琴曲。上周末的展览发布会上,当孔祥东宣布这个消息时,现场记者的表情多是“大吃一惊”,他本人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惊鸿’展是我与王新元多年友谊的结晶,也是对我俩相同艺术理念的一次‘爆发式’表达。创作和作品,是艺术家存在的意义。”

王新元现场创作

  即便是“有备而来”,现场欣赏孔祥东行云流水的演奏,仍有惊艳之感:一开始,许多观众不由自主地闭眼倾听,而行至高潮处的旋律也仿佛是一种召唤,在它们的陪伴下“阅读”悬挂于大厅主墙上那幅长近12米、用石鼓笔意创作的书法作品《洛神赋》片段,恍惚间,纸上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几个大字似乎真地动了起来。

  而王新元的“惊鸿”,又何止“一瞥”——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戛然而止,还来不及回过神的观众又被从款款走上T台的20位头戴面具、身“披”白色书法的“女神”吸引了目光,仔细看,她们的头饰各具设计感、但都是清一色的中国红,红白相间,恰似大厅一侧展柜中陈列的数十件篆刻作品。

  舍弃了冗长的开幕感言,王新元想用作品说话。模特走秀结束,他被人群簇拥着,接受鲜花和掌声。这,曾是王新元最熟悉的场景。当时的中国服装设计界,流行着“北王(王新元)南张(张肇达)中吴(海燕)”的说法,但王新元渐渐感到,时尚的脚步实在太快了,“即便一年办50到100场发布会,还是像一股风吹过,人们很快就会忘记”。当表面的流行不能满足内心的需求时,他转身沉浸到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中,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王新元的上一次市场发布秀“中国风”,已是8年前。

  今天,吴海燕也坐在观众席第一排,为这位老友找到了“艺术新天地”而由衷鼓掌。她也是当年王新元拜师王冬龄的“引荐人”。“玩跨界在艺术届屡见不鲜,但许多人都是浅尝辄止。”吴海燕说,“这场‘惊鸿’,用书法、金石、音乐、时尚等多维度创作手法,呈现了一台古典和当代融合、听觉和视觉交互的艺术盛宴。”

  一场以书法篆刻为主题的展览,当然少不了现场书写——而且是,伴着击缶而歌,而舞,而挥毫泼墨。孔祥东亲自抬上了包着红色宣纸的正方形展板,王新元提笔、蘸墨,写下展览的主题。这一刻,现场举着长枪短炮的嘉宾、媒体记者和艺术爱好者忘记了按下快门,一起凝神屏气,等待“惊鸿”二字横空出世。

  作为“永恒”的见证者,谁又会在意,展览的时间有多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