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24.02.2020  16:41

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要做法与特点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以下简称“美国CDC”)成立于1946年,以预防控制疾病、损伤、残障,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素质为使命,总部设在亚特兰大,目前拥有2.4万名职员,近年来每年获得政府拨款在120亿美元左右,为全美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问题处理作出了卓越贡献。该机构成立多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和做法:

(一)强有力的行政职权和绝对的权威地位是美国CDC实施高效防控的必要条件。美国CDC隶属于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作为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兼具行政执法和业务管理职能,负责人由总统直接任命,发挥着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业务指导作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美国CDC可根据事态发展形势迅速作出封闭机场、封闭餐馆、疏导人群等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可直接向总统汇报,应急管理效率极高。全美各州和地方没有独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由当地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他们接受美国CDC的业务指导,执行美国CDC发布的指导方针,但与美国CDC在行政上并不存在隶属关系。

(二)严格的筛选机制与灵活的收入分配机制是美国CDC汇聚全球顶尖人才的有力保障。美国CDC现有约14000名全职工作人员和10000名合同人员。其中,全职人员中有极少数的永久雇员,他们享受公务员待遇、受聘于联邦政府,工资列入国家预算,拥有永久聘用期。其他人员均根据参加的研究项目签订合同,聘用关系通常随着项目或合同的结束而解除,极少数可以在严格的考核体系中上升为永久雇员。正是通过这种高淘汰率、高流动性的筛选机制,美国CDC汇聚了来自全球健康与卫生领域的精英人才和顶级团队。美国CDC合同雇员的年薪为5-6万美元左右,中高层职员年薪可达20万美元。对于顶级专家,美国CDC能够支付高于政府工资标准的有竞争力的薪酬。灵活的收入分配机制有利于美国CDC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

(三)全面系统的学科设置、全链条的机构建设和开放包容的合作科研为专业化疾病防控奠定扎实基础。美国CDC的学科设置不仅覆盖了与生命健康、疾病防控相关的医学与科学领域,还增加了信息学、行为和通讯科学、毒理学、工程学、经济学、政策科学和评价科学等一系列专业学科,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交融的支撑体系,以便于其针对国际性重大疾病的防治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美国CDC通过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全链条覆盖的科研体系,如在传染病部设国家免疫和呼吸道疫病中心,下设多个分中心,其中的流感中心又设置了流行病理学部、监测诊断部、疫苗研发部等,全链条支撑流感防控的研究与服务。美国CDC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多级实验室反应网络,由200多个尖端实验室、1700多名科学家组成。此外,美国CDC通过与全球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合作,对外聘用专家顾问等方式,开展针对疾病防控的联合科研。根据所掌握的疾病流行资料,确立重大研究任务,并利用政府给予的研究经费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或攻关项目向全球科研机构招标,利用国际一流的研究资源探索相关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

(四)多节点的地方合作网络和智能化的疫情监测系统为疾病防控的迅速响应提供强力支撑。一方面,美国CDC通过技术支持(以顾问形式长期派驻人员)与经费支持(每年经费预算的60%拨付给州、地方卫生部门)等方式,协调各州开展疾病调查和监测工作,在遇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联动,实现信息双向互通,构建起自下而上的疾病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另一方面,美国CDC坚持不懈开办了长达50余年的疫情情报服务(EIS)培训班,对州、地方的基层卫生医疗人员进行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其具备很强的专业敏感性和业务能力,能够在疫情暴发初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此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美国政府搭建起包括国家应急行动中心、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大都市症状监测系统等在内的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美国CDC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系统联动,实现了疫情早期预警、疾病分类监测与医疗资源的高效分配。

二、启示与建议

(一)探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我国各级疾控中心是隶属于本级卫生行政单位的公益事业单位,不具备行政执法权。当重大疫情来临时,疾控中心无法快速自主决策,需要层层上报给政府部门,极易错过控制疫情的黄金窗口期。建议在借鉴美国CDC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基础上,探索疾控中心半行政化的管理模式,适当下放行政权限,赋予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相对自主权,增加专业人员话语权,以便于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处置效率、防止病情扩散蔓延。

(二)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疾病防控人才培养,壮大人才队伍,大力提升疾控人员疫情应对能力。鼓励双一流大学设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学院,快速培养一支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防疫、应急响应的人才队伍。加强对各级疾控人员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基层疾控人员长期系统的培训,增强其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加强防控演习和实战训练,坚持平战结合,通过演练积累诊断、反应与监测能力,提升疾控人员的专业性与反应快速性。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为疾病防控人才提供与其承担风险和贡献价值相匹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三)强化科研开放与协同

把开放协同的理念融入疾病防控是提高疾控中心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一方面,要强化与医学类创新载体的协同创新,引导我国各级疾控中心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为基础,联合生命健康领域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中心等开展医学科研攻关,加强与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合作,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各级疾控中心与国外疾控机构、公共卫生部门的合作交流,参与全球性卫生事务,共同承担国际医学领域科学计划。有条件的疾控中心要争取引进国际高端医学机构,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疾病防控服务水平。

(四)推进“互联网+”疾病防控

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创新“互联网+疫情防控”新模式,加快各部门、各行业间数据信息互通共享,加强数据分析处理和预警预测能力,完善疫情监测与疾病预警平台建设;增强线上预约就医、线上门诊等平台建设水平,发展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设备用于门诊预检、发热患者筛查、物资运送、消毒等疫情防控工作,将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充分结合,努力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就我省而言,要继续紧紧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充分发挥大批互联网企业和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新型研发机构优势,努力完善“互联网+”疾病防控体系,为深入推进“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两大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融合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江南智库 段姗 张洁音 赵长伟 王留军 李博雅 徐琼霞 孙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