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故里”构建文化产业梦想

15.01.2016  10:34

  “文化产业是战略产业、朝阳产业。宁强处于西部内陆地区,交通、通讯、电力、经济等基础条件虽落后,但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地方小吃、奇石文化、宁强傩戏、书法篆刻、文学创作等独具特色的羌族地方文化资源因为相对封闭的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和发展,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陕西省宁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魏巍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宁强县原名宁羌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与四川、甘肃两省接壤。该县北依秦岭,南枕巴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素有“羌族故里”之称。自2008年被确定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宁强县大力开展羌族文化研究、羌族古迹恢复重建、羌族文化博物馆建设、原羌汉杂居青木川古镇修复保护和羌族民俗村修建等工作,形成集古羌文化保护、羌族风情旅游、羌族特色“大观园”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羌寨山水”和“古镇羌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5年11月11日,宁强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这里的人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宁强梦。

  近年来,宁强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了《宁强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宁强县发展规划(2014—2016)》等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的政策文件。“近几年,宁强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释放巨大的产业能量,并经由市场导引产生了较好经济效益。2011年至2015年,宁强县共接待游客733.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63亿元,有力地推动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宁强县文化广电局局长王志明表示。

  在宁强,神秘的羌族民俗遗痕处处可寻。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金裹银”“银裹金”“面鱼鱼”等,都是受羌族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地域特色饮食;羌族人居住的羌寨“碉房”坚固耐久,冬暖夏凉;传统的民族服装和世代传承的羌绣,都是羌族文化的原本再现;而传统的傩戏、羌族剪纸也被人们视为瑰宝。傩戏艺人何宗发告诉记者,他们成立的民间傩戏表演队多次到西安、兰州、永靖、福州等地交流表演,曾获得“民间文艺山花奖”。目前,宁强县从事傩艺武技表演的民间艺人360余人,遍布全县26个乡镇。此外,宁强石刻、书画独树一帜;核桃馍、麻辣鸡、假鱼、根面角、端公戏相继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羌族文化成为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珍贵资源。

  “在千山茶园的小亭中坐饮一壶,去古镇青木川、羌文化‘大观园’来一次时光穿越,品尝一下羌族的天然佳品”,这已成为今日陕西年轻人理想的假期福利。“青木川不同于其他古镇,这里没有被商业化,当地居民的生活犹如一场‘印象’系列的演出,没有剧本,没有排练,更没有导演,却最自然、真实。”慕名来此的游客李洪涛如此评价。

  宁强坚持全区域规划、全行业互动、全过程体验、全时空打造、全方位服务,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品与生态、城镇、新农村、美丽宁强等建设深度结合,打响了“汉江之源、羌族故里”文化产业品牌。

  按照“集中力量建设精品”的思路,宁强已累计投资6.85亿元,优先建设青木川古镇国家级4A景区、汉水源森林公园国家级3A景区、羌族文化博览园三大景区。其中,青木川古镇景区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建设项目58个;汉水源森林公园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建设项目21个;羌博园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建设项目7个。王志明表示:“仅201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青木川就接待游客18.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4.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6%、54.7%。”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商品、纪念品等相关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腊肉、土蜂蜜、香菇、天麻等当地特产深受游客喜爱,许多文化旅游商品企业也横空出世。

  作为一家集羌文化保护与传承、民俗物品收藏与展示、古镇旅游景点开发、羌文化艺术表演等于一体的文化公司,千山茶业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羌文化的保护与收藏。该公司负责人王有泉表示:“目前,宁强县东山观修建了羌族文化博览园和羌文化演艺广场,县城周边建成了千山羌族民俗园和羌族饮食民俗村。千山羌民俗博物馆现有羌雕、羌绣、羌人生活用品等藏品近万件,囊括羌文化及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是陕西省唯一的羌族博物馆。

  今天的宁强,文化产业已逐步成为特色产业。“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使宁强成为家喻户晓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旅游名县’和‘文化大县’。”宁强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黎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