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关于缙云来料加产业发展的思考

25.07.2016  15:14

 

一、缙云来料加工发展基本情况

缙云,位于浙江省南部腹地丽水市的东北部,金丽温高速、台金高速贯穿其间,浙中南交通枢纽,区位优越。改革开放初期,我县来料加工业就开始逐步接纳上海、台州等地出口商的绣花来料加工;90年代中期,家庭来料加工业发展迅速,村里到处可见串珠、织围巾的身影。21世纪以来,借地理优势和缙云人的吃苦耐劳、敢试敢闯精神,缙云来料加工业蓬勃发展:全县几乎村村发展来料加工业,加工产品涉及服装、鞋帮鞋花、围巾头巾、圣诞礼品、手工饰品、竹木制品、汽车座垫、床上用品、学生文具、无纺布袋等10余个大类上千个品种。

近10年,我县围绕“浙江绿谷缙云来料加工基地”建设,持续扩大覆盖面和惠及面,加工人数从2万余人增加到4.1万人,经纪人数从100多人增加到375人,年发放加工费从4000余万元提高到3亿元,均为全市前列。2003年以来我县有六年被评为市级来料加工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省级来料加工突出贡献单位,2012年被评为省级来料加工先进县。现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全部发展来料加工,253个行政村中有240个发展来料加工,相对集中加工点271个。在新常态、新形势下,来料加工与电子商务、美丽乡村、扶贫增收等相融合,不断转型升级,开创出来料加工“家家做”新局面,成为农村富民增收的“新三宝”之一。

二、特色成效:

(一)机制不断健全,环境不断优化。早在2007年,县委就专门出台了《缙云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来料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供发展奖励、培训补助、小额信贷等方面政策扶持。2012年将来料加工工作作为农民增收工程之一列入我县政府“十大民生工程”,2013年纳入“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并列入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2014年县委政府下发《关于促进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试行)》,作为“一个烧饼三个家家”等18个促农增收政策之一,出台《缙云县来料加工专项资金管理补助办法》、《缙云县来料加工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办法》等配套措施,包括产业引领、空间拓展、市场开发、行业培训等。强化服务保障,开展“送服务下乡”来料加工宣传咨询活动,组织经纪人参与大型招聘会等,解决“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县妇联、各乡镇(街道)对相对集中加工点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并将此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的来料加工季度考评,全力营造平安和谐的生产环境。

(二)来料加工走向“四化”。 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县妇联积极引导,鼓励特色创新,来料加工业不断向规模化、品牌化、基地化、电商化发展。 1.规模化。 近年来,不少经纪人实现了“个转企”——将“低散小”的加工点转变为自产自销的加工企业,简单的纯手工操作也向机器化、流水线加工转变,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生产厂家转变。 2.品牌化。 越来越多的经纪人从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单加工转向自行设计、自主制造、自创品牌,朝品牌化方向发展。如墨颜文具用品有限公司从最初“照单加工”做汽车坐垫起家,逐步实现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到自主销售的产业链条,注册了“墨颜文具”品牌,致力于精品文具的研发。目前该公司已带动了1000余名妇女为自己加工,年产值达5000万元。 3.基地化。 我县来料加工产业从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到基地化集聚。以各地原有区域特色、优势项目为基础,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形成了服装、鞋帮、围巾、文具、竹制品等加工基地,培育了东方镇竹制品类加工、舒洪镇平车类加工、新建镇文具类加工、双溪口乡围巾类加工等特色乡镇及专业村。 4.电商化。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越来越多的经纪人积极扩展“互联网+来料加工”思维,从传统的线下接单朝电商化方向发展,打造网商后方加工基地。县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创办了来料加工电子商务创业园——蓝宇网货供应商城,目前已有十余家商家入驻。墨颜文具开展“线上线下齐步走”的销售模式,与多家网商合作开展销售业务,还引进了三十余家网商在笕川村发展电子商务;壶镇镇经纪人姚子龙创办了宝千日用品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自主销售挡风衣、环保袋等,带动附近自然村1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增收。经纪人在各级妇联的宣传下参与各种渠道的电商培训会、沙龙会、对接会等,电商化意识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已有20余位来料加工经纪人从事电子商务,2016年上半年来料加工电子商务销售额达671万元。

(三)来料加工市场国际化、前沿化。 1. 来料加工走向国外市场。 来料加工企业在转型升级后扩展欧美市场、承接外单,从低端小作坊走向高端国际路线。比如壶镇镇的菲尔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来料加工产品60%出口美国,40%出口欧洲和其他市场,积极参加广交会、香港展会等国内外展销会,一方面与国外客户直接交易,增加了利润,另一方面订单量不断增加,加工业务扩展到了石笕、大洋、舒洪、大源、双溪口、新建、东方、壶镇等地的农村市场,有效带动了更多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2.来料加工市场不断前沿化。 借力丽水市驻义乌来料加工办事处的信息咨询、展销洽谈服务,与义乌等专业市场的对接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利用“丽水市经纪人交流群”、“缙云来料加工点电子商务创业园”微信群,实现信息共享,帮助经纪人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贸出口企业建立长期加工合作关系;组织来料加工现场洽谈会、举办来料加工成果展示活动等,每年组织我县来料加工经纪人组团参展省市来料加工市场对接会、义博会等各类商品展销会、交易会,达成大量订单,业务市场不断前沿化。

(四)队伍不断提升,发展持续化。将全县年发加工费5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放入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协会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增强经纪人间的合作交流,提高了经纪人自主管理能力,扩大了区域间的加工合作,全县加工承接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各类座谈会、培训班、资源对接沙龙等,组团到义乌、永康等地考察市场等活动不断开拓经纪人的发展思路,促进从业素质的提升;将来料加工队伍培训列入农民素质培训的重点内容,整合相关部门的培训资源开展加工者技能大比武、专题培训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群体、在城陪读妇女等更多群体参与来料加工。仅2015年开展来料加工培训班542期,参训人数达10215人。

(五)来料加工助力“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发动农村妇女参与来料加工,发展美丽经济助力美丽乡村,以产业发展扶持“六边三化三美”。在溪东村、下洋村、西岸村和长兰村等“六边三化三美”重点村发展来料加工,扩大来料加工参与度。如带动新建镇溪东村从事服装加工和竹制品加工队伍100余人,成为当地经济增长亮点。长兰村通过全民治水从“脏乱差”卫生后进村华丽转身为“花园式”美丽村庄以来,村妇代会从附近的竹制品加工专业村横塘岸村引进经纪人,发动村里留守妇女和低收入农户参与无污染、低门槛的来料加工,走出了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双溪口乡“杏花村”(姓潘村)发展来料加工“家家做”,家家户户在杏花树下穿针引线做着头巾、饰品等手工加工,既发展生态“美丽经济”,又成为了美丽乡村一道靓丽风景线。

(六)来料加工助力精准扶贫。来料加工扶贫功能不断强化,助力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残疾户、困难移民等群体精准扶贫。2015年带动全县170个扶贫重点村的农民参与来料加工,1.3万低收入农民依托来料加工脱贫增收,共发放加工费1.2亿元。通过实施技能培训、技能大比武、扶持经纪人等带动移民参与来料加工,如2015年带动移民村新建镇红锦村40余人参与来料加工,年发放加工费约50万元。双溪口乡姓潘村100余名妇女参与来料加工,每年总计发放的来料加工费可达400多万元,其中参与者大多为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以及低收入农户,来料加工大大促进了农村困难群体扶贫增收。

三、存在问题

(一)来料加工产业仍然受到场地问题制约。 随着乡镇(街道)盘活闲置厂房、楼宇学校,村级集体来料加工平台建设的推进,为来料加工企业解决了部分用房,但是我县大多数来料加工点是租用农房,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制约,同时消防安全隐患较大。需要政府推进来料加工孵化基地的建设,来扶持这个产业的发展。

(二)来料加工产业运输费用较高。 来料加工越来越往农村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较低,但交通运输费用高,进一步缩小了经纪人的利润空间。特别是我县大洋、大源、石笕、方溪等地区位偏远、运输成本高,经纪人只能选择无时效性、技术含量低的来料加工产品,既影响了经纪人的收益也压缩了加工者的工资水平。

(三)来料加工用电费用较高。 随着来料加工转型升级,来料加工点(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用电量不断增大,产生了较高的用电费用,也压榨了利润空间。

(四)从业人员存在供给瓶颈。 一方面,较大一部分从业人员为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受年龄、文化程度制约很难承接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业务,对于加工工艺复杂的产品不愿尝试,从而缩小了经纪人接单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加工技能较高的平车工等人才紧缺,青年一代又对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来料加工业热情不高,加上熟练工对加工费收入要求增高,导致来料加工点(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

(五)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多数产品市场并不景气,来料加工增值小、利润薄、订单不稳定等弊端使从业愈加不易,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工资、产地租金等生产成本增加,加大了从业人员竞争压力。相比以前,很多经纪人普遍感觉“接单少了,活难做了;垫付多了,钱赚少了”。

(六)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由于来料加工经纪人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经纪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管理素质偏低,接单模式单一、接单能力不足,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真正能够自主从来单、来料加工转型升级为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自创品牌的经纪人还是少数,多数转型升级较为困难。有些经纪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个转企”意识,但考虑到变身企业会增加税收、管理等经营成本,影响到经济利益,很多目光不够长远的经纪人就放弃了“个转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