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土绿化 扮靓绿水青山 余杭区的“绿色家底”是这么攒起来的
趿屐溪桥一望中,青山绿水景无穷。如今的余杭,穿城入村的绿色生态网、叠翠流金的立体绿化带,一幅“城在树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浙江省森林城市”“浙江省‘1818’平原绿化行动先进集体”,余杭绿化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近年来,余杭区林水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治理思路,紧扣区委区政府“全域美丽”“全域治理”建设要求,从2007年起,高标准推进“绿化余杭”行动、全方位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深层次构建长效保护治理体系、全面释放生态红利,加速推动“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助力余杭在打造长三角桥头堡的道路上展现“窗口”之美,扛起“门户”担当。
截至2019年,余杭累计投入绿化资金19亿元,累计完成绿化面积244425亩,平原区林木覆盖率22.25%。
种满“生态树” 森林覆城乡
居民出门200米以内就有绿地公园
全国绿化模范县的荣誉离不开余杭持之以恒植树造林的坚持。2010年,全省第一次平原绿化工作座谈会在余杭召开,正式启动“1818”平原绿化行动。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余杭区牢固树立“绿化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而且是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理念,按照“将点做亮、将线做美、将面做大”的要求,明确以城乡品质提升为目标,认真落实适地适树原则,助力“美丽余杭大花园”建设。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把《余杭区“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2015-2020)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先后制定出台《余杭区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余杭区珍贵彩色森林示范点建设规划》《余杭区古树公园建设规划》《余杭区湿地保护利用规划》等规划,留足生态建设空间。以“绿化余杭”为主要载体,做到增绿扩绿与提质改造一起抓、城市绿化与村庄绿化一起抓、项目建设与长效管理一起抓,全面提升绿化、美化、彩化水平,切实增进城乡居民的生态福祉。
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快速出台《“绿化余杭”建设管理实施意见》,设立绿化专项资金,用于城乡绿化建设、珍贵彩色森林、“一村万树”等项目,有力保障绿化工作。
城市绿化抓配套。打造了超山风景区、良渚美丽洲公园、西溪湿地三期、东湖公园、水景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临平公园、上塘河景观工程、何过港绿化等一大批配套绿化精品工程,并为全区各处口袋公园、健身场地提供专业的配套绿化建议。
村庄绿化抓示范。以珍贵彩色树绿化示范、古树主题公园建设、森林村庄创建为抓手,结合美丽公路、美丽乡村、风景田园、美丽庭院等专项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绿化水平。
增绿扩绿抓四边绿化。打造了新丰路、龙超路等系列精品工程;提质改造抓绿道建设和珍贵彩色森林建设,精心打造大径山骑行绿道18公里,在首届“浙江最美绿道”评选中获郊野绿道第一名,并启动四岭水库1700亩珍贵彩色森林建设。
守护生态的绿树植满余杭。2013年,余杭区提前完成“1818”平原绿化行动各项任务。近五年来,持续推进绿化余杭行动,每年扩绿约7500亩,相当于一个东明山森林公园,居民出门平均200米以内就有休闲绿地、公园。
孕育“摇钱树” 生态镶金箔
绿色富民产业有示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余杭,植树也能“富民”。
径山镇邵家畈的黄建明是远近闻名的竹笋贩销大户和种竹达人。通过早竹笋栽培和施肥培育管理新方法,他解决了130亩承包地土壤贫瘠问题。他说,懂技术,“石头缝里都能长出竹笋。”近几年,他的承包地竹笋亩产达到1200公斤,按往年平均价格每公斤17元算,产值可达百万元。
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黄建明的竹笋生意越做越红火,成为全区第五批“兴林富民”科技示范户,周边几百户种笋的农户纷纷赶来向他“取经”。早竹笋栽培技术也由此传播开去,逐步提升了余杭区竹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个富,不算真的富。一个地方富,才是真正富。”黄建明的想法也是余杭出台“兴林富民”十条的初衷。自2018年11月20日起,余杭区以实现林业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质量明显提高、林业收入稳固增加、生态安全有效保障为目标,大力开展森林生态保护、林业金融发展、林地经营权规模流转、现代林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毛竹产业转型发展、珍贵树种发展、林下经济、森林休闲养生业、山区生态廊道建设、“大绿大美”工程建设。
近年来,长乐森林体验基地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发了多种可供游客体验、休闲的室内外项目。过去三年间,该基地共接待游客55万余人次,直接旅游收入4600余万元。2019年,该基地入选国家“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名单”。
一棵棵俊秀苍翠的绿树在成为余杭“全域旅游”的亮点,变成“摇钱树”,助企业、农民增收。
作为区林水局重点工作之一的黄湖青山村—王位山村森林古道修复提升项目于2019年全面完成。该项目全长8.98公里,其中森林古道修复段长6.48公里,骑行道修复段长2.5公里。
完工后,每天都有好几辆大巴和私家车停在古道附近的停车场。因此,青山村新开了5、6家农家乐,原本的民宿、农家乐生意更是红火,节假日都要提前预定。
植好“文化树” 全民共参与
共享共护“绿色家底”
2011年至2019年,来余杭参加义务植树累计超过2万人次,建立各级义务植树基地258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以上——这组数据令区林水局格外骄傲。
9年前,余杭成立全省首个为市民、企业提供义务植树的社会化服务平台——美丽洲义务植树服务中心,让植树造林从“一阵风”变成众多余杭人的习惯,比如范徐丹麦。
丹麦今年12岁,已经参加区内义务植树活动9次,是美丽洲义务植树服务中心的“小常客”。第一次参加活动时,她只有3岁,“连树苗都拿不动。”丹麦说,现在,她不仅能独立种树,还能教其他孩子。
爸爸范伟杰说,没想到女儿能坚持这么久。“每年春节过后,丹麦就会说‘要去种树了’,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前一年种的树长高了。”在这家人的带动下,范伟杰的5、6个朋友也加入进来,年年报名参加。
十年树木。一棵苗长成一棵树,一棵树发展成一片林,绝非朝夕之功。令人欣慰的是,余杭区美丽洲义务植树服务中心激发了全民“播绿”的能量。成立9年间,余杭区以该中心为载体,开展美丽洲全民绿化节、绿化养护基地劳动、绿地认养、征文比赛、家庭养护知识进社区等活动,把义务植树活动贯穿全年。2019年,长乐林场率先全国,探索“互联网+义务植树”模式,借助网站和微信端,向社会发布义务植树、森林抚育劳动等相关信息,科普树木知识、森林价值、种植方法等,增强市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参与率。
守护生态环境,全民参与;挖掘生态文化,余杭创新形式。近年来,为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余杭区除了对挂牌在册的582株古树名木加强管理救护之外,还新调查记录了1937株树龄在50年以上的“后备古树”,这些“未来的古树”参照古树名木政策加以精心保护,确保古树资源可持续发展。
为弘扬古树文化,促进社会公众主动参与古树保护,区林水局自2018年启动了以“保护古树名木 留住美丽乡愁”为主题的古树公园建设,目前已有10个建成竣工。古树公园建在自然村落之中,以古树为基础,以乡愁为魂魄,供村民娱乐、休憩、议事、缅怀,是结合了人文与生态的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充分突出古树元素,将之作为整个公园的视觉焦点,与“乡愁”“乡韵”“乡愿”有机结合,倡导“保护古树就是延续文化”的理念,提升村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此外,为保护得之不易的绿化成果,余杭区不断加强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防工作。目前,全区已成立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21支、村级扑火队54支,近十年来未发生森林火灾事件,松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到位。
(原标题《推进国土绿化 扮靓绿水青山 余杭区绿化工作纪实》,作者 潘怡雯 王珏,编辑 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