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经济开发区堰头小学探索“民族融合教育”新方式

17.06.2015  12:56

堰头小学“民族文化墙

勤奋好学的堰头小学学子

堰头小学民族舞蹈队

 

                 

永康市五金文化带来了各个民族的“新永康人”,也让多元文化荟萃于经济开发区堰头小学。全校学生来自16个省份,20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如何求同存异,让各“民族花朵”彼此“认同、接纳、欣赏、融合”,成了堰头小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不断探索中,堰头小学衍生了“民族融合教育”理念,让孩子们落地生花,在异地他乡绚丽绽放。缤纷的“民族文化墙”、“民族文化宣传窗”、“舌尖上的民族美食长廊”,展示了该校教学理念。

一、以艺术为突破口融合民族文化

走进堰头小学,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拉开帷幕。学生以才艺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教师以艺术为突破口,引领孩子们融入校园民族团结大家庭。孩子们可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但他们都有相同的音乐、舞蹈天分,为他们提供平台、展示才艺,赋予了他们由内至外的自信,有利于他们敞开心扉,接纳外来民族的文化,艺术因此成为了连结学生的纽带。

民族文化周是堰头小学一年一度的文艺盛会,从首届文化周的“服装文化方言文化”主题,到第二届的  “节日文化”、第三届的  “经典舞蹈文化民族乐器文化”、第四届的  “舌尖上的民族美食文化”主题,每届开幕式结束后,各年级都花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开展民俗活动。2013年的第三届民族文化周上,同学们穿上傣族服装泼水过节;在彝族的篝火晚会上,陪伴漫天的星空……欣赏来自不同民族的服装、饮食、文化、风俗,遨游于多民族文化的绚丽世界之中。

该校少先队大队整合了藏族、白族、土家族、彝族、苗族、布衣族等六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形成独具风味的“民族操”,取代了传统的课间操。每天,学生伴着各民族经典音乐起舞,满是动静结合的诗意。

该校编订的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低段版的《民族文化知多少》和高段版的《民族文化大融合》,运用于“民族文化课”,让“流动花朵”们徜徉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中。

在该校成立的“七彩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团”、“葫芦丝民族乐器团”、“巴乌民族乐器团”、“京堂鼓乐团”等五个民族艺术团中,多才多艺的“民族花朵”,在全市的各大才艺比拼中屡获佳绩。

据音乐老师徐姗姗介绍,该校京堂鼓乐队曾获永康市一等奖,巴乌乐队获永康市中小学课堂器乐大赛一等奖、葫芦丝乐队、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队也曾代表学校参加永康市第二十九届“华溪春潮”春节晚会、 永康市“丽州之夏纳凉晚会”等演出。

二、“家长工作坊”搭建家庭与学校融合平台

堰头小学学子频繁流动,极度缺乏安全感,再加上父母忙于生计,缺乏沟通与引领,他们渐渐形成了胆小、自卑的性格。堰头小学开展的一项心理调查中发现,不少孩子不大方、不自信等问题较为严重。

堰头小学校长马兰珍说,提高成绩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改善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才是学生终生发展所需。为此,堰头小学特意建起“流动花朵心灵小屋”、“悄悄话信箱”,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创建的“家长心理工作坊”,从理论引导、亲子互动和网络互动三个方面构建学生的心理世界。

在理论引导中,学校编排心理报《心灵瑜伽》,以校长寄语、心理故事或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为主题,解析孩子中普遍存在的心理表现及应对方式。比如说其中的《孩子怎样才能克服自卑感》赏析法国小故事《小太阳丑八怪》,引导孩子通过交良友、帮助别人等方式,踏上成长的心灵之旅,让自卑感在快乐中消失。

对于深受交流问题困扰的家庭、心理存在特别问题的同学,该校把家长和孩子一同请进工作坊,分别针对“自卑”“爱撒谎”等主题开展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及游戏,如让自卑的学生夸夸自己、找自己的优点、画优点树等。

考虑到家长工作繁忙,该校还建起“阳光妈妈QQ群”、开通“阳光妈妈博客”等网络平台,打破时间限制,和家长随时随地分享、交流心得体会。

由于成果出色,2013年,堰头小学开展的浙江省重点课题《小学生外来建设者子女家长心理工作坊的研究》获金华市一等奖。

三、“小步子教学”形成民族融合教育新特色和新亮点

堰头小学的学生和其他同龄人的教育、生活背景不同,加上流动性大,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给老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缩小这种差异性,在教学中,该校提出了“尊重差异,让不同的民族花朵绽放同样的精彩”的融合课堂理念,探索“小步子教学”方式,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小步子集体备课,将课时目标进行细分,也就是将较大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较小较容易的目标。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激励,从低起点进行教学,再一步步增加难度。这样的“小步子教学”方式更符合堰头小学这些“民族花朵”的学习特点。

该校分管教科研的施春燕说,虽然“小步子教学”集体备课的开展,使全体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尝试,证明“小步子教学”不但帮助“民族花朵”们在学习上有效进步,而且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另外,该校每周开展的“融合讲坛”,针对“民族融合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开展讨论,探讨在教育领域遇到的难题及其克服方式。

四、不同文化凝聚成同一股力量,共建民族团结繁荣大家庭。

在多元文化里,堰头小学“民族花朵”绚丽绽放,“小学校、大家庭;小堰小、大中国。”校长马兰珍说,堰头小学学子们,其实是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缩影。他们如候鸟般迁徙,没有心灵的归属,但堰头小学正在改变这种现状。

在堰头小学,外来学生不姓“”,他们被亲切地称为“民族花朵”,孩子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我是民族花朵,我很优秀”。在堰头小学,老师们通过“民族融合教育”,把每个班级、不同的民族凝聚成同一股力量,共建民族团结繁荣大家庭,让孩子充分发挥特长,培养自信,拥有愉快的童年,他们的父母因此更安心地奋斗在异乡,为建设“两美永康”做更大贡献,愿意花更多时间关心孩子成长,与孩子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短时间内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