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综合整治让曹娥江焕发青春

16.12.2015  19:25

 

【本站12月16日讯】曹娥江是浙江省第三大河,横贯绍兴市5个县(市、区),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2.6%。近年来,绍兴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综合治理曹娥江列为治水“一号工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全力将曹娥江打造成为综合整治示范河道。

 

今年1—10月,曹娥江水系21个市控及以上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水质持续变好。山清水秀、文化深厚的曹娥江,正显露出它的魅力,造福绍虞平原,吸引创业人群。


  流域统筹  抓牢综合治理牛鼻子


  针对曹娥江流域面积广、涉及主体多的实际,绍兴市坚持“综合治理”理念,统筹规划,上下联动,凝聚治理合力。


  绍兴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曹娥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委书记及流经县、镇、村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的四级治水护水作战领导体系,合力、协调推进流域治理。建立市每月、县每半月召开的曹娥江沿线“河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澄潭江梅渚段工程,因为土地指标等问题,一直未能进场实施。今年,该工程被列入曹娥江水环境治理重点建设项目,原市级河长、市委书记陈金彪现场办公协调,市级河长联系部门与县分管领导专题研究政策处理等相关问题,并组织力量强化保障,目前工程已进场施工。


  在争取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基础上,绍兴市编制了《曹娥江流域综合规划》《绍兴市曹娥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等,突破部门交叉和条块分割,统筹流域综合治理。


  当地还开河流生态补偿机制先河,出台《绍兴市曹娥江水环境治理考核管理办法(试行)》,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曹娥江生态补偿基金,以出境水质作为生态补偿依据,对曹娥江源头和干流流经的县(市、区)进行考核奖励。


  疏堵结合  打好集中治污攻坚战


  绍虞平原河流纵横,生态水质尤显重要。绍兴市在整治开始就将黑河、臭河、垃圾河作为治水工作的突破口,统筹治理工业、农业、生活三大污染源头,实现流域生态环境分阶段改善。


  2014年以来,当地相继开展“三河”集中整治行动、垃圾河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千河清淤”专项行动和三年河道轮疏活动,共整治曹娥江流域内垃圾河1350公里、黑臭河230公里。针对流域内较多的印染、化工、医药等重污染企业,严格执行环境违法“零容忍”制度,建立环保、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联动机制,坚决打击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淘汰落后高污产能步伐。开展曹娥江流域采砂整治三年行动,基本实现河道内无采砂。在农业养殖治污中,划定流域水产、畜禽禁限养区,制定生态养殖规范标准,全面提升养殖设施水平。全面加强城镇、工业园区和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建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年底,流域内将完成1101个村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曹娥江流域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治理污水,河道变美了,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全员发动  建好社会治水共同体


  绍兴是水城,只有全社会重视、人人参与,才能让全流域变得更美。


  绍兴市拓展了“河长制”管理方式,引导基层党组织、企业、群众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管护,形成河道管护共同体。率先在新昌县试行河道“认养制”,由企业自愿出资,自行选择认养河道,自主决定认养金额。目前,该县县级以上148公里河道已全部完成认养,120多家企业参与,认养资金达286万元。在柯桥滨海工业区推出“企业河长轮值制”,挑选12位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企业河长”,按月轮值。


  绍兴市还发挥党群等部门牵头作用,组建党员、团员、群众护河志愿者队伍,开展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宣传、“‘五水共治’义务劳动日”等活动,探索“一河一支部”的“红色河长制”、“一河一乡贤”的“乡贤河长制”、“一河一警官”的“河道警长制”、“一镇(街)一特色”的“村(城)嫂护河制”等机制,营造浓厚的全民治水氛围。


  今年7月,绍兴市在全省率先创建覆盖全市范围的“绍兴河长”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群众《随手拍》栏目,每日向“河长”推送有效举报,实时曝光公示发现的问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建议。


  如今的曹娥江,正焕发青春,滋养着绍兴人民,助力绍兴人民去奋力实现他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