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化消费进入“刚需时代”

20.02.2016  12:16

  阳光灿烂的午后,绍兴咸亨国际影城旁边的“五月书吧”里,学生模样的人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做寒假作业;另一边,一些市民倚靠着窗边的沙发,随手翻看木架上的书籍。两个小时后,电影《美人鱼》就要开场,几个场次的电影票早已售罄……这是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古城绍兴俯拾皆是的生活片段。

  曾几何时,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才是绍兴人的“年味”;如今,“年味”悄然发生了变化,包括演出、电影、阅读在内的文化消费似乎日渐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主流

  年初一

  绍兴有9.5万人走进电影院

  “春节期间带爸妈去看了电影,这是成年后第一次和父母一起进电影院,看到他们笑得开心我也非常满足。”家住上虞区百官街道的陈露露没想到,春节期间的电影票这么难买,本来想大年初一下午去看刚上映的《澳门风云3》,打开购票软件发现当天的场次连第一排的票都已售罄,只能第二天再去。

  从票房情况来看,仅大年初一一天,全国创下单日票房6.37亿元的历史最高成绩。

  绍兴影院的火爆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统计显示,我市23家影院年初一的票房总收入为367.9万元,观影人次达9.5万。跟去年同期相比,票房收入增长40%,观影人次足足多了3万。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概从2013年开始,“年味”在电影院里日渐彰显。首先,多年来的市场培育,使得电影消费逢节必热。其次,院线建设开始回馈这个产业。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消费习惯改变了,看电影成为亲友间联络感情的一种手段。

  位于柯桥区钱清镇的绍兴大钱门国际影城是镇上唯一的影院,猴年大年初一至初六,它轻松揽获43.8万元票房。“平常假日最多一天观影1600多人次,而在春节期间最多达2700多人次。”影院经理傅兆钬介绍,影院春节档的排片每天都接近饱和状态,“如果不提前购票,很可能看不上电影!

  正月里

  戏曲演出上座率100%

  腊月廿八的越剧折子戏、正月初四的绍兴滩簧、正月初六的绍剧、正月十三的绍兴莲花落……春节期间,绍兴市文化馆“文艺过大年”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吸引了逾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自2014年11月开始运营以来,市文化馆“惠民季”推出一场接一场的免费“文艺大餐”,让戏迷们过足了戏瘾。

  春节期间,绍兴大剧院也安排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戏曲专场和儿童剧。“今年还特别增加了外来剧种黄梅戏,观众反响热烈。”绍兴大剧院相关负责人毛翔告诉记者,戏票售价在50元至280元,观众或花钱买票,或通过办理惠民文化卡进场观看演出,基本没有赠票。“正月里的演出,1300个座位,上座率100%。

  越城区斗门镇居民黄铭一家的春节消费支出中,除了走亲访友、宴请会客之外,最大的花销就是买演出票和到周边旅游。星光灿烂演艺广场的陈经理有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每到春节,“合家欢”类型消费就占了主体,从周边小镇或者郊区赶来的市民特别多,生意好的时候停车场也爆棚。

  挖潜力

  人均GDP突破9万元的机遇

  在绍兴,除了看电影和看演出之外,老百姓最常买单的文化消遣就是看书读报。

  绍兴图书馆自搬至镜湖新馆以来,已接待到馆人次197万左右,图书流通量也很大,图书借阅量由2004年的41万册次上升到2015年的205万册次。仅春节期间的读者接待量就有4.192万人次。

  市民有些借着看,有些买着看。据市区新华书店两个门店的最新统计,今年春节假期门市客单量6548人次,比去年同期多了近千人次。“到书店看书的人也比去年多了很多,只不过这个数据没法统计。”新华书店负责业务的朱总表示。

  文化消费在绍兴人的生活中占比越来越大,除与城市的文化积淀和市民的消费习惯有关外,也离不开政府优惠措施的引导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

  根据国际上的测算,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居民消费转入以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

  据市统计局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常住人口人均GDP已突破9万元(约1.38万美元)。市文广局产业处负责人表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的必需品。目前看来,我市市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比还不是太大。如何进一步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建立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