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四抓提四力”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3.12.2014  00:11

近年来,绍兴市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抓载体突出特色,抓学习突出重点,抓阵地强化管理,抓队伍突出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抓载体设计提升渗透力。一是推动文化校园建设。宣传、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评审、高校德育创新成果奖、优秀教师、优秀高校辅导员和优秀大学生等评选工作,并在市文化发展基金中逐年增加经费,加大评奖激励力度。大学生讲师团、“红色经典诵读”、“书院制公寓模式”等优秀成果得到推广。组织开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征集大赛。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实施绍兴名人雕塑进校园工程,努力营造既有绿化,又有文化的人文校园。二是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注重挖掘和研究绍兴优秀历史文化,会同市社联、在绍高校举办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2014年,已在高校举办了纪念王阳明诞辰48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会稽山论坛、首届社科智库论坛及有关主题峰会活动。三是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在绍兴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发挥高校板块作用,开展“知善、行善、扬善”为主题的文明高校创建活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积极开展“社区义工”服务社会活动,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打造“志愿者之校”,以“文明城市文明出行”、“垃圾不落地”、“交通文明岗”、“晴暖返乡路”等为主题,开展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抓主题教育提升学习力。一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各高校马列理论社团、邓小平理论读书会、大学生党员宣讲团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讲活动,依托高校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我为价值观代言”、“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大赛和征文、辩论比赛等活动,在高校师生中积极传播核心价值观。二是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中国梦”发展愿景讨论、新苗人才计划、“美丽绍兴阳光行动”、校园社团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引导高校学生成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三是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各在绍高校把教育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不折不扣地把学习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注重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同做好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借活动之力破解工作难题,把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高校各项工作的动力。

抓阵地管理提升传播力。一是加强对论坛、讲座等舆论阵地的管理服务。宣传部门牵头建立市区和在绍兴高校论坛主办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优化高校主办的“风则江大讲堂”、“稽山讲堂”、“袍江人文大讲堂”等论坛、讲堂的品牌策划,加强讲座资源共享和宣传推介,严格审批程序和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多媒体阵地建设管理。改版升级各级各类校园主流网站,着力提升网站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强化对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学校官方微博的关注度和订阅量,大力推动“浙江新闻”、“绍兴发布”等移动客户端进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分析。优化升级高校广播台,每天十余小时播送节目,发挥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三是加强公共学习场所的管理。出台相关制度规范图书馆自习室、公共教室等场所的管理,注重培养大学生讲文明、守纪律、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在校园广场、公寓楼宇等公共场所开展展板宣传、现场咨询、文艺演出、宣讲等宣传活动加强指导和审批。注重对校区阅报栏、宣传橱窗、LED显示屏等宣传载体的管理,确定专人定期更换、张贴主流报纸和主题宣传图片,坚决抵制和防范虚假低俗内容宣传,定期检查橱窗的清洁、照明情况等。

抓队伍建设提升战斗力。一是推进思政课堂改革。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就思政工作科学性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两课”课程设置和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组织开展在职培训、继续教育、集体备课、教育观摩、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优秀思政教案、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二是加强舆论和宣传队伍建设。宣传、教育部门培育、挖掘越秀外国语学院“红色网络工作室”等经验,推动组建网络发言人、评论员队伍,针对网上的信息及时作出回应。组建学生记者队伍,发挥好学生记者在收集、采写校园内大小活动新闻方面的积极作用。组织开展校园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和师生思想动态研判活动,对师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摸底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切实维护校园稳定。三是强化社会实践锻炼。按照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部署要求,落实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基地,推荐确定越城区鉴湖镇等6家基地,做好高校和基地之间的协调联系工作。组织高校思政教师加入市委兼职讲师团、市“两美”百姓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选派专业教师、科技人员下基层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