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谈、吟诗,始终精神相通 从报章中寻找彼此的消息

30.11.2014  12:32

  1938年,陈寅恪怀抱幼女。

  吴宓与夫人陈心一、长女学淑

  翻翻《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会发现那个时代的文人交往,很有意味。

  在美国留学,与清华、以及西南联大共事的日子里,吴宓与陈寅恪有诸多机会畅谈。而战乱的时局当中,他们依旧有着自己的交流方式——信件往来、诗赋唱和。在长短句之中,他们彼此懂得。陈寅恪很多诗稿,吴宓多能背诵,甚至索阅而来,“粘存于日记中”。

  《吴宓与陈寅恪》的作者吴学昭说,两位老人去世后,她“捧读劫后残存的父亲遗稿,以及他与陈寅恪伯父相互写示的诗篇,更加感受到这种友谊的深不可及的内蕴及其悲剧色彩。”

  实际上,作为吴宓最小的女儿,吴学昭与父亲相伴的时日并不多,但就是在与父亲有限的交谈与日后的对父亲的研读中,她洞知了两位长辈之间的旷世情谊。

  《吴宓与陈寅恪》中,有对学问的深究,也有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而这一切,是我们据之进入那个时代的细节。

   迫不及待的会面

  一九二六年七月,陈寅恪伯父来清华报到。据父亲日记,七月七日“晨,发出《学衡》五十六期稿。而下午一时许,即接电话,知陈寅恪已抵京。乃即乘人力车入城,至西河沿新宾旅馆5号,访陈寅恪,未遇。乃赴姑母宅中盘桓。夕五时,再至新宾旅馆,与陈寅恪谈,告以清华种种情形。又邀之至香满园饭馆晚餐。晚十时,归姑母宅中宿。”

  父亲与寅恪伯父自一九二一年六月在美国哈佛分别五年以来,这是头一回见面。他既高兴又感慨,当即赋七律一首,赠寅恪伯父。

  据父亲一九二六年七月八日日记,也就是寅恪伯父到达北京的次日,上午“十时半,至新宾旅馆与陈寅恪合乘汽车回校。抵校,进午餐。陈君即住西客厅。下午,陪导陈君至研究院游观。又至赵元任宅中叙谈。四时,同谒校长于其宅中,进冰点。六时半,陪导陈君访梅贻琦,未遇。至赵元任宅中,晚餐,并进瓜果。晚九时,陪导陈君访王国维先生。”

  ……

  七月中旬,寅恪伯父小病,父亲为之护理。七月十七日,“夕,赵元任夫妇来视寅恪病。晚,王国维、李济来。”当时正值暑假,寅恪伯父病愈后回南方家中调养。开学前不久再来清华。

   陈寅恪订婚趣谈

  一九二八年七月十日,寅恪伯父告知父亲,已与唐筼(字晓莹,又名稚莹)女士订婚。父亲很为老友喜结良缘高兴。前在赵元任先生宅中闲谈,父亲已听赵夫人“述陈寅恪议婚之情事,颇饶趣味”。并在日记中写道:“寅恪高人,似亦有不脱常情处。”

  七月十五日,寅恪伯父假赵元任先生宅,举行订婚喜筵宴客。罗家伦此时正在清华进行活动,争取校长职位,亦来祝贺。父亲特易新衣前往,颇有兴致。“作诗一首,即以红笺写送寅恪”,“寅恪以宓贺诗传示众宾。”

  贺陈寅恪新婚

  吴宓

  廿载行踪遍五洲,今朝箫史到琼楼。

  斯文自有千秋业,韵事能消万种愁。

  横海雄图传裔女,(唐女士为昔台湾总督甲午起兵抗日之唐公景崧孙女。现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体育教员)望门耆德媲前修。

  蓬莱合住神仙眷,胜绝人间第一流。

  父亲贺诗五句“横海雄图传裔女”有故事。寅恪伯父大龄未婚,朋友们热心为介绍女友,他没有一位中意。一次听清华体育教师郝更生谈起,他在女友高梓的同事知友家,看到一幅署名为“南注生”的诗幅,有点好奇,请问寅恪伯父“南注生”是谁,并简略介绍了诗幅主人的情况。

  寅恪伯父一听便知此诗幅主人必定为灌阳唐景崧的后人,很可能是唐公的孙女。因他读过唐景崧光绪八年至十二年间所记中法越南之役从军经历的《请缨日记》,又熟知并愤愤于晚清“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寅恪伯父的舅父俞明震曾在台湾辅佐唐景崧独立,据守台湾。所以对唐公著作、事迹比较了解。寅恪伯父告知郝更生,“南注生”是清朝最后一任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别号。他想亲往一睹唐公手书遗墨,顺便拜访一下诗幅的主人。拜访结果,寅恪伯父“惊见神仙写韵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终身侣伴。关心的朋友都说,这不是巧合,而是夙缘。

   身处两地而精神相通

  父亲与寅恪伯父身处两地,精神是相通的。不论周围环境、客观形势怎样发展变化,他们坚守自己的文化信仰与主张,决不随波逐流。寅恪伯父虽已离开昆明三年,从推荐刘文典教授入云大任教一事处理的快捷利索,可见他对于西南联大的情况并不隔膜。

  父亲自一九三○至一九三一年休假赴欧洲游学,归后迄至一九四三年,已连续教课未尝休息者十二年,曾申请并获准于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四学年度休假一年,拟赴遵义浙大访友、成都燕大讲学。后因陈福田休假,温德亦拟回美国,联大外文系教授减少,主要功课多缺,梅贻琦校长要父亲休假而不离昆明,一切生活如旧,且命代办清华外文系事,须指导新旧研究生数人学业。父亲考虑如此休假实与在校上课无异,故宁推迟休假而改他年再说。

   陈寅恪入院,吴宓每日探视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父亲到成都后不久,寅恪伯父写示本年八月所作《闻道》诗。十一月十四日晨,父亲作《和寅恪〈闻道〉原韵(兼和哲生)》诗。

  ……

  父亲与寅恪伯父四年多不见,感到寅恪伯父显得苍老,心里很难过。他更为担心的是寅恪伯父的视力,右眼久已失明,紧张的研究著述加上教课,使本已高度近视的左眼劳累过度,视力下降,而战时成都的生活又何其艰难,营养远远不足!寅恪伯父有“日食万钱难下箸,月支双俸尚忧贫”的诗句,梦中都愁大米卖作珠价钱,说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生活困难有多严重!

  父亲很清楚,对于寅恪伯父来说,视力是何等的重要。然而,使父亲最为忧虑和担心的事,不久还是发生了。

  ……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二,寅恪伯父上午有课,晨起突然发现眼前漆黑一片,不能视事,忙叫长女流求去通知学生,今日暂停上课。唐筼伯母陪同到陕西街存仁医院(眼鼻耳喉专科医院)就诊,得知左眼视网膜不幸脱离,随即住院。

  据父亲日记,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下午三点半,父亲步行至华西坝,“访寅恪于广益学舍宅。始知寅恪左目今晨又不明,……而夫人与幼女亦皆病”。

  寅恪伯父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住进医院治疗。父亲几乎每日前往探视,有时一天去两次。

  ……

  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九日,父亲上午11:00往探寅恪病。筼夫人来,述说寅恪新集苏东坡诗句“闭目此生新活计,安心是药更无方”。

  请省教育厅郭厅长有仁夫人杨云慧湘潭杨度之女书写后,将裱而悬之。

  又听说父亲不久将由成都赴西安省亲,于是托父亲在西安购枸杞子一小木箱带回。

  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四日,父亲往“探寅恪病,谈中国近今政治外交”。一月二十六日“11—12探寅恪病,托购黄芪”。一月三十日,父亲偕表弟王次斌至陕西同乡开设的恒兴药栈,访冯笠斋,泾阳人商定为寅恪伯父购药材枸杞子、黄芪事。正午,父亲引次斌至寅恪伯父病室,介与王锺翰相识。又陪寅恪闲谈。王锺翰当时任燕京大学历史系讲师,受学校委托,帮助料理寅恪伯父家生活事务。

  从报章得知彼此近况

  父亲与寅恪伯父自一九四五年在成都握别后,书信来往不是很多,但通过报刊和亲朋好友、学生的来访来信,经常得知寅恪伯父的一些消息。一九四七年初北方严寒,寅恪伯父卖书买煤取暖的事,父亲就是从报上读到的。

  寅恪伯父的诗作,父亲仍同过去一样,注意录存研究。据父亲日记,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七日,“昨程曦钞陈寅恪乙酉、丙戌、丁亥诗若干首。混成妥帖,而情事真切,词句典雅,甚欣佩”。

   带着粮票去见面

  父亲既下决心专程前往广州探望阔别多年的老友,遂去函征求寅恪伯父意见。据父亲日记,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下午作长函上陈寅恪,复其1960一月二十六日诗函,述一年来宓之情况,告即赴粤进谒,求示知此行应注意之事项云云。”八月十一日上午10:00,即接奉寅恪伯父1961八月四日夕5:30复函,简述父亲到粤注意之事项。此信由唐筼伯母代笔

  ……

  父亲得寅恪伯父此函“复奋起,决从容办完各事后即出游。先经由武汉赴粤,谒寅恪兄嫂,并会见学淑与孟婿后,如时裕则赴京,如时促,即复由武汉乘轮船回渝碚”。

  八月十八日,父亲“复广州陈寅恪兄嫂八月四日航函,告宓约于八月二十六日到广州,粮票所带甚多,每日可有一斤,无需另备早餐,云云”。

  许多年后,听美延妹谈起,当时市场供应紧张,唐筼伯母为招待吴伯伯,曾要她们姐妹帮着四处找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