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建管用育”四位一体 探索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新路径

28.02.2017  17:39

常山县紧紧围绕“文化礼堂 精神家园”目标,立足农村实际,整合现有资源,壮大文化队伍,丰富文化活动,坚持建、管、用、育一体化推进,全面铺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2016年获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先进县。

一、突出资源整合,营造软硬共抓格局

一是多方投入重保障。2013年,在衢州市范围内率先出台了《常山县文化礼堂建设资金奖补办法》,共统筹省市县三级奖补资金300多万元,对全县18家文化礼堂进行考核验收,按三星、四星、五星三个标准进行以奖代补。积极引导群众成为文化礼堂建设主体,动员各村出资出物,助力建设。如辉埠镇彭川村共捐款45万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芳村镇下猷阁村动员家家户户搜集鹅卵石用于文化礼堂沿线装饰;大桥头乡浮河村村民踊跃捐赠,将自己收藏多年的观赏石等藏品无偿提供给文化礼堂展陈。二是因地制宜重实效。按照省市建设标准及要求,成功探索农村文化礼堂欠发达地区建设模式。将利用率不高的晒谷场和功能不够齐全的体育器材摆放处等旧场地进行改建、扩建,有机整合各项闲置资源,拓宽户外文化广场面积,增强使用功能。以球川镇东坑村为例,该村将村口原有使用率不高的体育器材活动场地进行改建,从原来50多平方米空地扩建成近300平方米广场,可供近百人同时跳广场舞。三是文化展陈重特色。注重发扬地域文化,引发群众共鸣,在展陈设施的建设上,紧扣“一村一品”的主题,充分考虑可看性和参与性。金川街道徐村村通过“学士”文化的挖掘,重塑读书向善的文化风尚。新昌乡黄塘村的“油茶文化体验馆”让群众和游客参与到土法榨油的互动中,在“八面山非遗文化微展馆”中设置互动投影和实景合影区,极大增强了展陈设施的趣味性,也在寓教于乐中推广了传统文化。

二、注重“三管齐下”,确保标准专业推进

一是专业干部当主力。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宣传文化部门骨干20余人组成的“文化礼堂督导员”队伍,挂联到建设村,将指导、督查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多次的培训和实地考察学习,各督导员对文化礼堂建设的标准化要求烂熟于心。同时,常态化走访挂联村,对“一堂一品”建设方面也有想法、有建议、有方案。二是乡土专家添动力。组织发挥退休教师队伍、民间老艺人参加农村文化礼堂业务培训班,强势推进各文化人才及乡土专家投身于农村文化礼堂业务建设,牵头组织、带头实践文化礼堂活动。目前,已组建成由80名各类乡土文艺爱好者、专家组成的专业队伍,并以此队伍为主题开展二胡、腰鼓、排舞等各类文艺培训120次,参训农民达8000多人次。三是志愿队伍增活力。各文化礼堂建设村都成立了一支5到1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多数由村主职干部、妇联主任、团委书记为主力,大力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并会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团队等社会组织,共同做好文化礼堂管理服务工作。近年来,村级文化队伍增加200多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参与人数成倍增长。

三、强化“四措并举”,着力提升礼堂功能

一是依托“乡村旅游”盘活文化资源。利用绿水青山优势在文化礼堂开办帐篷节、油菜花节,春节期间办“村晚”,传承优秀特色农村新民俗文化,形成民俗文化活动“新常态”。近年来,利用文化礼堂举办“村晚”等特色民俗活动20多场,吸引外来游客5万人次,直接助农增收60多万元。二是注入“榜样评选”引领最美风尚。各村以文化礼堂为阵地,根据本村特色,充分发掘常山好人等先进典型,将“最美人物”在文化礼堂长廊进行集中展示,提炼主题。截至目前,全县近百个建成文化礼堂的村,都树立了自己的身边榜样。招贤镇古县村成立了以好媳妇樊爱娇为首的好媳妇团队,定期开展孝老爱亲活动;大桥头乡客弄村以衢州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傅珍芳为队长的志愿服务队,为孤寡老人免费制作棉鞋1000多双。三是创作“乡歌村歌”唱响草根舞台。以文化礼堂为载体,以全县乡歌村歌比赛为契机,形成草根歌舞在广场,激情广场月月唱的良好局面。目前,已创作《常山三宝》、《舞动下猷阁》等广场舞版本歌曲8首,并由县文化馆舞蹈干部在各村文化礼堂进行集中培训,各村参训文艺骨干达500多人次。其中,选送的排舞队参加全省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排舞大赛荣获金奖。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常山县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