笕桥街道发起大型读书活动

20.04.2015  10:22

情随书动·书暖人心

笕桥街道发起大型读书活动

有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问你,从哪儿来?你回答:我是中国人,我是浙江人,我来自杭州……这些冲口而出的答案是如何形成的?

或许是因为地域,或许是因为血缘,但这些答案都不够准确——你也可以因为生活地的变动,把自己的家乡从天南迁到海北;若跑到国外,经历几代,哪怕血缘不变,后代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因此,最牢固的身份认同,应该来自对文化的认同感。

如果一个地方,正随着周围大环境进行着巨大而快速的变革,比如,从城郊接合部转变为市中心的一隅;同时它还不停接纳着众多外来的新人,人口流动量极为可观,那么,它该如何去塑造辖区内新老居民的身份认同感?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笕桥街道的答案是:用规模宏大、细节周到的读书活动来传播阅读的种子。通过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播,加强居民的向心力,来营造 “满城书香”的浓厚氛围。

一场在民工子弟学校开始的诗书宣言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为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4月17日,由笕桥街道办事处主办,笕桥街道文化站承办的名为“爱阅读·齐聆听”的爱心读书会启动仪式,在杭州天成教育集团浜河校区举行,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校本身就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它吸纳了大量外来务工者子弟、新笕桥人的后代,在此间学习。

礼堂门口,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地将一幅幅书法作品挂上展示架——不久前,街道在这所学校发起过一场征文,让孩子们以新家园为主题创作诗歌,在评选出优秀作品后,动员街道书画院的书法家,将诗歌文字誊写成书法作品。

这场启动仪式的环节包括:将街道募集的图书捐赠给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给读书活动中的爱心志愿者授带,给创作出优秀诗歌的小诗人们颁奖,让孩子们集体朗诵自己的作品等等。他们特地邀请了民工诗人伍来福,到活动现场给孩子们讲述他对读书、写诗的感悟,并现场创作朗诵诗歌。这些天南海北来的孩子们,对伍来福的到来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只是整个读书活动的一个环节。事实上,它包括“乐分享”、“齐聆听”、“心随动”、“均等化”四个组成部分。笕桥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在社区里募集闲置图书,并把这些书捐赠给贫困儿童和残疾人群;他们会召集志愿者,给一些具有阅读障碍的人群读书;他们会利用社区图书室资源,为民工子弟开设“四点半课堂”,辅导孩子的学业以及鼓励他们阅读;他们还会开设爱心服务热线和在车辆上设置移动书库,想看书、借书的人打个电话,就有志愿者把相应的书送到他的手中……

这次送给民工子弟学校的书当中,有一本是《江南古镇——笕桥》,书里记载了不少笕桥的文化历史、地域特色、民俗传承等内容。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更多有关新家园的故事,让他们有更强的归属感。”笕桥街道党工委委员方小华告诉记者。

让孩子爱上新家,很简单,也很难

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怀。”杭州天成教育集团校长曹国华说道,“与城里孩子相比,民工子弟更能吃苦,但因为他们经常随父母奔波,要保持学业不退步,在新的环境下安定下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个拥有两处校区的教育集团,为大量民工子弟提供了读书的机会,目前有79个班,3750位学生在其学校内学习。

曹国华说,虽然现在社会力量、义工团体对这批孩子的关注度很高,但有些缺失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去弥补,“他们的知识面比同龄人窄,课余爱好也不那么丰富,这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关——父母们总是忙于生计多。

或许,让孩子们建立起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补救办法。在教学楼走廊和班级里设立阅读角,在社区的帮助下提供更多读书机会,可以让孩子们以最小的成本,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能让孩子们的心理安定下来,把这里当成家,更从容地面对学业与生活。

我喜欢这里,我写了一首希望更多人和我一起,让笕桥环境更加清洁为主题的诗。”五年级7班的李洁说道,这位来自嵊州的小小诗人,刚刚在这次征文中拿了奖。李洁是5岁那年来杭州的,她的父母都是司机,出差次数很多,这让她与父母共处的时间非常有限。

现在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告诉他们,我来自杭州,我的家在笕桥。”李洁说道。

笕桥文化站站长毛永亮称,整个读书活动的环节很多,牵涉到的精力、人力都会比较大,但他们会尽全力把事情落到实处,让活动能真正惠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花絮

民工诗人伍来福:他们写的诗比我好

再见伍来福,他还是那副老实木讷的样子。在与记者交谈中,他用手不停搓弄着矿泉水瓶,侧身脚尖朝外,很少与交谈对象视线对视。记者邀请他一起,去看看孩子们写的诗,伍来福答应了,似乎在为自己逃过一次交谈而感到开心。

他看得很仔细,十几首孩子们写的诗,一行一行读下来,有时吹过一阵风,把纸片翻了个面,他会小心翼翼地将其翻回来,生怕弄皱弄破。

他们写的诗,比年轻时的我强。”伍来福说道,“他们会在自己的诗里,去记述更多的东西,很生动、有趣,我年轻时,因为无法接触那么多事物,所以诗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家庭、亲情上,有些单薄。

伍来福说,他评判诗的好坏标准很简单,看作者走不走心,也只有作者把情感投入到诗里,作品才有可能打动人。他说以这样的标准评价,孩子们写的,都是很好的诗作。

读书活动的启动仪式开始,伍来福被请上台,为孩子们朗诵他的诗歌。这个时候,他明显要从容许多。把诗读完,他毕恭毕敬地鞠了个躬,台下一片掌声。

这位在广西老家为孩子们设立图书室的民工诗人,在和孩子们打交道时才显得不那么局促,他说,看到孩子们有书读,喜欢读书,那种激动的感觉,就好像老家的乡间小道,他将书摆出,孩子们远远看到飞奔而至那一幕,是一样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廖旭钢 文/摄        编辑: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