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贺俊: 智能制造成新产业革命核心

26.03.2015  20:20


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三级跳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据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两会期间透露,这个纲要的主要内容大致是几个方面:第一是强调创新驱动,第二是质量为先,第三是绿色发展,第四是结构优化,第五是人才为本。



    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此次即将发布的规划有何不同,又将对中国经济转型产生什么影响,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室主任贺俊,他曾多次参与规划的讨论。



    不仅仅为解决短期问题提供投资动力



    《21世纪》:此次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与之前的工业发展规划有何不同?着重突出什么?



    贺俊:《中国制造2025》与之前的五年规划或者制造业专项规划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第一个旨在为制造业长期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的纲领性规划。



    以往我国的制造业政策体系更多由关注五年期的中期规划和关注一到三年期的短期规划组成。缺乏战略性的、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是过去我国各项产业政策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以往制造业产业政策体系的重大缺陷。



    《中国制造2025》规划着眼于我国制造业长期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问题,目的是在未来新的技术环境、国际竞争环境和国内要素环境下,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不仅仅是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短期困难或者为解决短期增长问题提供投资动力。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完善制造业产业政策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21世纪》: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德国工业4.0”计划中业特别突出了工业物联网的作用,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应当是什么?



    贺俊:简单地说,工业(互)物联网是比智能制造更高层面的技术系统,是将制造、能源、消费、交通等更多的经济部门进行数字化、网络化集成的结果。目前我国与德国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尽管我国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等细分领域出现了不少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但缺乏像德国西门子、SAP等能够架构整体的数字物理系统和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综合集成企业。



    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或后续的产业规划要着力培育我国自己的综合集成企业,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应用示范工程和合作开发项目加强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协调和合作,促进工业物联网局部优势向产业链优势的提升。



    《21世纪》:在工业增速滑落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业的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贺俊:现在社会上有种观点,认为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以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了,这种观点如果用于指导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是十分危险的。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地位的下降,而是意味着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过去三十多年,制造业更多地发挥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并不高。



    在工业减速和新常态的背景下,制造业应当更多地发挥创新土壤和高端要素承载的作用。虽然制造业的比重下降,但制造业永远是国民经济中开展研发活动的最主要的部门。



    也正是重新认识到了制造业的创新功能,美国等发达国家才提出了重塑制造业优势的战略。此外,要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因素



    《21世纪》: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10年规划蓝图,它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贺俊: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是未来影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和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最根本因素。只有主动加快促进智能制造技术的突破和大规模应用,才能有效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对我国制造业可能造成的巨大冲击。



    智能制造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在工业总投入中的比重,我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则可能会加速弱化。与此同时,发达工业国家不仅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现代装备制造业控制新的产业制高点,而且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制造技术和制造系统装备传统产业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为发达工业国家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势提供了机遇。



    面对这些可能的影响,中国要主动、积极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培育新的智能制造产业部门,促进工业竞争优势由比较劳动成本优势向生产效率优势转型,为工业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21世纪》:国务院会议要求,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中小企业配套推进。但目前中国企业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仅有10%左右的大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较高。那么,对于智能化程度较低中小企业而言,该如何顺应这轮制造业革命?



    贺俊: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发展智能制造方面,一是发展智能制造要对症下药,不要把智能制造本身作为转型升级的目的。智能制造只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手段之一,造成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很多,除了智能制造等技术性因素外,现场管理水平低下、工人技能水平不足等也是制约企业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一定先认真分析企业在运营层面存在的真正障碍和问题到底是什么。



    二是发展智能制造不能仅仅停留于工厂层面的优化,而是要从整个管理流程的优化、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和供应链优化的角度统筹企业的改造和升级,把智能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21世纪》:中国在发展智能制造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贺俊:一是要在系统的层面思考发展智能制造的问题。不能把智能制造简单理解为3D打印、计算机模拟等个别新的制造技术和设备。智能制造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已经发生突破但仍处于演进中的工业系统变革。这个体系的底层是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激光粘结、新材料等“通用技术”,中层是以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技术和工具,高层是应用了前述新的通用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大规模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生产系统。只有在系统层面进行技术布局和产业布局,才能真正掌握全球智能制造价值链的制高点。



    二是发展智能制造一定突出中国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要简单照搬他国的模式。个性化、社会化生产固然代表智能制造的新兴趋势,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规模生产仍然在生产制造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这也恰恰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因此,中国在发展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促进智能技术与大规模生产的有效融合放在首要的位置。

(嘉兴市商务局供稿 转载地址: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 浙江商务厅 )
1-7月浙江网络零售逆势增长10.6%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记者 郭其钰 实习生 苏礼昊)14日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介绍,1至7月,浙江累计举办促销费活动近1600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