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民生福祉建设 “杭州美好人居”特别报道

24.08.2018  23:07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杭州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城市、街道、道路、河道、建筑等建设,以每一个有温度的细节来推进城市的有机更新。

如今的杭州,呈现给世人的不仅有独具韵味的山水之美,还有开放大气的国际范儿,更有以民生为本,宜居宜游宜业的幸福之美。

作为“美丽杭州”建设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市建委从出行保障到生活品质,围绕“美好人居”这一目标,进行了持续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

A

破解“住房难”问题

让杭州人住有所居

住房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安居之本、民生之要。

围绕“让居者有其居,居者优其居”的目标,杭州在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的同时,还持续创新体制机制, 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颇具“杭州特色”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就是重要举措之一。

数据显示,自推出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截至2017年年底,杭州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开工76.37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7.8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1.93万套,拆迁安置房56.64万套;累计竣工60.99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6.36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1.36万套,拆迁安置房43.27万套。

其中仅“十二五”期间,全市就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7.6万套,完成规划任务的236%。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4.37万套,经济适用住房2.96万套,拆迁安置房 20.27万套);累计竣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 29.64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3.78万套,经济适用住房 4.04 万套,拆迁安置房21.82 万套。

这只是这些年杭州保障性安居工程发展的缩影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在建设、管理、保障对象等方面的创新和实践,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推广的“杭州模式”。

以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为例,杭州始终把提升品质作为重中之重。据介绍,为规范保障房建设,早在几年前,杭州就建立了包括意见征求制、信息公开制、现场监督制、共建机制、分户验收制、阳光安置制、质量回访制等多项制度,确保项目从开工到交付使用整个过程的质量检查、监督和反馈。

在杭州,每个保障房项目在开工前,都会面向公众公示小区规划方案和户型设计,介绍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建设推进计划,广泛听取住户对小区平面、户型结构、立面效果、实施方案的意见。而在项目建设中,除了会定期进行质量、进度等检查外,还建立了与社会公众、住户代表等的良性互动监督制度,从而做到“共建共享”。

据了解,仅“十二五”期间,杭州就有4个拆迁安置房项目获得“钱江杯”优质工程奖。拱墅区申花板块的三宝郡庭,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热电厂综合体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宝郡庭于2011年开工。2015年,三宝郡庭东区块安置房工程荣获“钱江杯”优质工程奖项,这也是当年浙江省保障房建设工程中唯一荣获该奖项的项目。

光靠自身提升标准还不够,杭州在拆迁安置房的建设过程中,还积极推行代建制,引入了绿城、滨江、广宇等一批实力强、品牌优、社会责任感强的房地产企业参与拆迁安置房代建,打造安置房的“杭州品质”,从而满足居民从“满足居住空间”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转变的需求。近期,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杭州市拆迁安置房建设品质的指导意见》,围绕“新建拆迁安置房项目建设品质达到中等偏上商品房水平”的要求,拟在打造“居住舒适、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拆迁安置房新型社区。

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住房保障体系也在不断演化、发展。“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杭州在“十一五”期末形成的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拆迁安置房、危改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人才专项房为主要内容的“六房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基础上,在“十二五”时期优化为由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拆迁安置房组成的“三位一体”体系,过渡到了如今的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组成的“二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从而多渠道、多形式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出售与租赁、新建与改建有机结合的住房保障模式。

与此同时,住房保障对象也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同时打破“户籍限制”将新就业大学生、创业人员以及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扩大惠及人群。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杭州预计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3.7万套;竣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2.8万套。其中拆迁安置房竣工19.4万套,公共租赁住房竣工 2.2 万套,经济适用房竣工 1.2万套;交付入住保障性安居工程21.9 万套,其中拆迁安置房交付入住 18.5万套,公共租赁房交付入住 2.9 万套,经济适用房交付入住 0.5万套。

B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积极打造标杆城市

美好人居”的打造,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一直以来,杭州以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贯彻绿色建筑标准为突破口,积极打造推广绿色建筑领先城市和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点示范城市。

今年6月1日开始,由市建委联手市规划局组织市区两级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设计机构共同编制的《杭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17-2025年)》正式施行。

该规划从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的总体目标、实施计划和技术路线,规划分区及控制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指导推进杭州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规划依据。这也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建筑品质和人居环境舒适度,促进绿色建筑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0年,杭州全市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的新建民用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5%,其中按三星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建设的面积占比达到10%。

这并不是杭州首次出台的关于绿色建筑的推广规划。近年来,市建委还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通过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对建筑全产业链进行更新、升级和改造,实现建筑生产方式根本转变和科技进步,实现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和质量提升。去年,杭州与北京、上海等30个城市一起正式成为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围绕“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30%”目标,杭州也在积极健全装配式建筑管理体系。

相比传统建筑方式,装配式建设的房子在建造速度上不仅能缩短工期,而且由于墙体都是工厂标准化生产的钢筋混凝土,可以杜绝空鼓、倾斜、外墙漏水等情况的发生,全面提升住房品质和性能。

而对于城市而言,装配式建筑可以大幅减少木材模板、抹灰水泥砂浆、施工用水用电等消耗,大幅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减少碳排放和对环境带来的扬尘噪声污染,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C

全力推进基础建设

重视民生工程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也是“美好人居”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市建委一直在城市建设中下功夫,使这座城市的各个脉络发生了许多有深度、有品质的变化,体现了“杭州水平”,跑出了“杭州速度”。

作为曾以“堵城”出名的城市之一,杭州近几年的交通拥堵排名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按照高德地图最近一次发布的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杭州的排名下降到了第83名,交通拥堵指数从1.8降到了1.53。

这个变化离不开交通路网的快速推进。特别是近两年来,快速路网、轨道交通等都迎来了建设大年。以2016年为例,杭州就有石祥路高架、紫之隧道、东湖快速路、机场快速路等一系列快速路迎来完工。

去年,《杭州市迎亚运保畅通快速路网建设四年攻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正式印发。这则通知其实是今后4年杭州快速路网建设的蓝图。根据计划,杭州要在目前已经建成的182公里快速路网基础上持续发力。未来,杭州要建成绕城高速公路内“四纵五横”总长约250公里,“三连”总长约22公里;绕城高速公路外“十一延”总长约192公里。快速路网将通往大城西、大江东、富阳、临安方向,最终实现主城、副城、组团“45分钟时空圈”,为2022年亚运会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交通只是基础设施建设蝶变的其中一个生动案例。城市的河道、污水设施整治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等也是提升和保障这座城市幸福感的重要基石之一。

作为一座因水而闻名的城市,杭州做足了“”的文章。从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的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更是很好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

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杭州市区两级共完成河道整治338条(段),总长约748.91km;打通断头河36条,新建(改建)闸站34座,新增景观绿化1069平方米,贯通绿道691公里,亲水平台和码头400个,廊亭200座,挖掘历史文化遗迹100处,保护古桥60座。余杭塘河健康夜跑绿道等系列复合式景观廊道以及中东河“中医街”、胜利河“美食街”、上塘河“风情街”等一批特色功能街区就是该工程最直接的成果之一。

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利用目前也已树立了一批精品样本,如嘉里中心地下综合体、武林广场地下商场等项目,通过地下空间拓展、功能融合、互联互通,为城市品质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超过7700万平方米,按市区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下空间面积达到9.0平方米以上,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根据《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市新增地下空间面积总量逾8500万方,重点推进31个重点建设区域,77个大型综合体项目,27个综合体项目,以及11个联片开发建设区域,基本形成“一城多轴,三主十二副十八片”的地下空间骨架。目前,包括吴山广场区域地下空间项目、杭州中心在内的16个重点建设项目被列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省试点项目,计划在2022全面完成。

与此同时,为了让这座城市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如水般灵动的模样,2016年,杭州开启海绵城市建设,并完成了《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按照计划,今年杭州要完成100个重点海绵项目,并且将在全工程项目领域、杭州全市域范围内铺开海绵城市建设。

不仅如此,“全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三改一拆”等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

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例,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之后,目前已基本“特色乡镇+全域景区+产镇融合”的杭州模式,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小城镇不断展现。

作为一座日新月异的新城,杭州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 杭州日报 联合主办


  •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