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区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建设获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一等奖

05.02.2015  18:02

  近日,台州市综治办组织开展了2014年度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专家评估会,对各县(市、区)的18个创新项目进行评估打分。椒江区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建设项目获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一等奖。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全面形成了集动态监管、视频指挥、巡查监督、应急处置、在线教育、执法管理“六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社区矫正监管由人力密集型、手续繁琐型向科技密集型、质量效能型转变,促进社区矫正执法监管提速增效。
   一是充分应用数据库系统,实现信息管理模式的转变。 利用监管中心矫正平台综合系统“海量信息”、“矫情主导”优势,建立了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和接受教育改造情况数据库,中心和各司法所对信息联网共享,实现了“一点录入、集中存储、全局共享”的信息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多级录入、信息分散、检索缓慢”的不足。目前,全区共有社区服刑对象726人,均已建立个人电子档案。社区矫正动态信息以数字、声像形式向中心进行实时传输,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总结和分析全区服刑人员在日常报到、报告、外出、请假、社会活动等动态的管理信息,寻找规律、剖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各类违规现象的预见性。对于网上巡防和日常排查中发现的有违规倾向和信息显示异常的重点管控人员,着重抓好介入教育和行为干预,要求其及时到中心报到并说明情况,集中到中心教育室进行谈话训诫、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律意识,严防重点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二是充分应用LBS定位系统,实现轨迹追踪模式的转变。 利用监管中心矫正平台LBS手机定位系统,中心与司法所可联网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轨迹进行实时监控,构筑起覆盖区、街道(镇)、村(社区)的三级网络“电子围墙”,形成了预防犯罪的铜墙铁壁,实现了“精准的科技定位、全天预警、先发制人”的监管模式,改变了以往“大量的人力操作、拉网检查、后发制人”的不足。中心实行24小时定位监控措施,设有2人值班,按照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等级,值班人员每天不定时对全区所有服刑人员进行随机抽查、准确定位、有效跟踪,并对越界、关机、人机分离等情况进行记录,对于手机关机或未经请假外出或请假外出后未及时回归的服刑人员,立即下达指令督促教育改进,极大地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地消除了违法隐患,杜绝社区服刑人员脱、漏管现象的发生。
   三是充分运用实时工作系统,实现工作运行模式的转变。 在现场实时工作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远程视频监控与IP对讲功能,结合现场执法记录仪和指纹签到仪等科技仪器,对中心内部教育室、训诫谈话室、咨询矫治室及各司法所等主要场所实行监控,用于审前调查、登记报到、谈话教育、走访调查、实施奖惩等一系列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规范社区矫正行为。中心可随时针对突发事件对司法所进行业务交流与指导,结合“六统六分”管理办法,实现了“集中管理,尺度统一、公开透明”的工作模式,改变了以往“分散管理,标准不一、自由裁量”的不足,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值班人员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指纹报到、教育谈话、点名点验、风险评估等工作的监控、录音、录像保存,通过“电子记录、记录即核、规范考勤”的指纹报到模式,改变了以往“手工签到、比对繁琐、考勤失准” 的不足,确保社区服刑人员考勤率。同时,动态工作中的录音、录像可作为处罚违法违规服刑人员时的资料证据,确保执法有据可循。 
   四是充分运用在线学习系统,实现学习教育模式的转变。 创立在线学习教育平台,中心与各司法所联网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网上学习、网上在线教育工作,实现了“集中学习、个性教育、积分考核”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以往“分散学习、形式单一、强度不够”的不足,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学习效果。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录有警示用语200多条,法律法规及时事政策2类视频教程194部,社区服刑人员以个人账号登陆网站后,可以按需选择要学习的视频教程。除此之外,以微电影的形式录制了社区矫正行为规范视频,拍摄从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报到开始,经历矫正期间各项管理、监督、改造,直至顺利解矫,纳入在线学习教育资料库和集中教育学习课程表,作为社区服刑人员首次教育、集中教育和常规教育的核心素材,以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形式,生动展现了社区矫正“以人为本矫正、依法教育改造”的理念和“重塑信心、回归社会”的最终目的,促使服刑人员积极改造。值班人员加强对服刑人员在线学习的监督,按照每月学习教育不少于8小时的要求,对于未在网上学习的社区服刑人员由司法所统一组织每月集中学习,实现月教育学习常态化。自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应用以来,社区服刑参与在线学习教育达26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