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部分社区医院试行“家庭病床”两个月效果如何

28.05.2015  14:10

    病人不用往返医院,医生上门提供服务

    病床建在家里,患者很欢迎医生有干劲

    到年底要建1000张,人手不足成最大问题

    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康复期病人,可以到就近的社区医院,经过评估符合条件的就可以建家庭病床,其间有些费用还能享受住院病人的政策。这项服务称为家庭病床,在杭州部分社区医院试行已两个多月时间。

    什么样的病人可以建立家庭病床?病人能享受到哪些服务?已经体验过的病人对新服务是否满意?医生对新增加的工作又有什么看法……

    带着这些疑问,这两天,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帮大家答疑解惑。

    [故事]八旬老人糖尿病足9个月没能好转

    家住三里亭的沈大伯今年82岁,他对自己身体的评价就是“一台很多零件坏掉的旧机器”。确实,在他的健康档案中记录着一长串病史:患高血压10多年,糖尿病2年,发生过脑梗,做过下肢静脉曲张手术……近来令他及全家人最困扰的问题,就是之前所有毛病联合所致的糖尿病足。

    去年8月,沈大伯发现两脚背上有破皮,以为是普通磕破,就没怎么重视。然而他忽视了自己是位糖尿病患者,皮肤一旦破损很难愈合,于是伤口越来越大,还发生了溃烂。

    家里人带他去大医院就诊,医生一看就是个典型的糖尿病足,告知他得在保持所有疾病稳定的情况下细心护理才能慢慢好转,细心护理的关键就是定期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换药。

    “我的脚烂得比较厉害,开始这段时间需要每天换药,为了方便一点,我们提出住院,被医生一口拒绝,大医院床位紧张啊,所以只能辛苦家里人每天接送。”沈大伯说。

    刚开始,大家做这件事情很上心,每天遵医嘱,后来见伤口稍有好转了,就慢慢开始偷懒,从每天去变成两三天去一次,之后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没想到病情又复发了。

    “跑大医院得年轻人开车接送,实在太麻烦。后来就转到社区医院,起初也是坚持每天推着轮椅去,要是实在懒得跑就请医生上门,但最低40元/次的上门费,多叫几次的话也是笔不小的费用,所以之后换药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沈大伯懊悔地说,这导致原本已稍有好转的伤口溃烂再次加重,反反复复竟折腾了9个多月。

    申请家庭病床,两周自付费用才2.53元

    一个月前,沈大伯的老伴帮他去社区医院配药时,医生告诉她:社区医院从3月份开始推出了家庭病床服务,是专门针对像沈大伯这样各种慢性病病情稳定却又需要特殊护理的签约居民,只要申请并通过医保的审核,大伯就相当于在家里住院,社区医生会定期上门巡诊,而且费用可享受住院病人的政策。

    这绝对是个好消息。沈大伯的儿子立即忙活起来,他先向社区医院提出家庭病床申请,接着社区医院的医生对沈大伯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后,再由社区医院向医保提出申请,最后医保系统通过审核。4月22日,沈大伯的家庭病床正式申请设立。

    “虽然病人住的是家庭病床,但我们要对他们进行跟住院病人一样的管理。建床后第一次出诊要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进行生命体征和其他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计划。而且每次提供相关康复理疗等服务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做好疗效评估。”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蔡燕医生告诉记者。

    沈大伯的各种慢性病平常控制得不错,建床后的重点就是对糖尿病足进行护理。经过一个多月的定期上门换药,他脚背的伤口已经基本愈合,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近期就可以撤床了。

    撤床就会涉及到费用的结算,这也是沈大伯和家人最关心的问题。

    “因沈大伯目前还没有撤床,我还看不到医保的结算清单。但之前有一位79岁的老太太也申请过家庭病床,她也是患有很多种慢性病,因心率失常提出申请,两周后撤床,总花费347元,扣除医保报销的费用后,最后只自费了2.53元。”蔡燕医生解释,“我想沈大伯自费的费用应该也不会很多。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通讯员 李祖胜 陈峰 詹雅 记者 何丽娜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