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拥抱公共服务

06.04.2015  04:18
  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北京地铁16号线,采用“特许经营+股权融资”的模式吸引社会投资270亿元,成为目前北京轨道交通线路吸引社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基本实现政府当期“零投入”。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是中央呼吁多年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向。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这一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今年3月,北京市政府正式出台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引导社会资本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重点领域加大投入。

  参与周边开发

  反哺轨道建设

  预计到2020年,北京轨道交通里程有望翻一番,超过1000公里。然而,轨道交通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难以盈利等特点,社会资本进入存在困难。

  实际上,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刺激沿线土地开发,带来较大的增值收益,过去这个升值的成果并不能反哺到轨道建设上来。因此,有必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机制设计,让增值效果能够推动轨道建设。

  按照新出台的政策,北京今后将实行“主体运营+经营性配套资源+特许经营权”的整体投资运营模式,对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车辆段上盖以及地下空间进行土地综合利用,相关政府土地收益和综合利用收益全部封闭运作,用于轨道交通建设。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张国华举例,全世界唯一盈利的地铁运营企业——香港地铁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轨道+物业”或“轨道+社区”的发展模式。在前期规划建设中,港铁直接参与周边用地、物业的开发,包括高端商场、住宅、高端写字楼,利用物业开发回收的增值部分填补轨道项目的资金缺口,实现合理回报,这将极大地提高社会资本参与轨道交通建设的积极性。

  解决养老产业民资拿地难题

  北京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预计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和医疗领域。然而,用地取得难、用地成本高成为民资面临的障碍,项目用地常常难产。

  曾经有一家企业有意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规划为医疗用地的地块投资兴建一家医院,但由于申办主体只有其一家,且为营利性医院,供地的操作程序不明确,相关部门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沟通协调,项目迟迟难以落地。

  此次北京市出台政策完善了经营性社会事业用地竞争出让程序,“对新增的营利性医院和养老设施,供地之前要先行公示,只有一个申办主体的,按市场价水平供地。”

  供地之前先行公示,目的是摸清潜在意向用地者的数量,当公示后意向申办主体只有一家时,按市场价水平供地,可以保障医疗或养老设施用地发挥其既定用途,可以实现土地的市场价值,避免收益流失。同时,还可以提高经营性社会事业土地供应的效率,避免出现多次招拍挂流产的局面,可谓一举多得。

  堵上城市污水处理资金缺口

  2014年,北京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然而北京排水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污水处理企业的存量资产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现金流入,而新的污水设施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

  今后,北京将加大污水处理领域市场化建设运营力度。举例而言,北京排水集团以其所属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等资产形式作价出资70亿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所属国投创新公司以现金方式出资30亿元,共同建立北京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对排水集团而言,这30亿元资金将大大有助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和规模扩大。

  污水处理行业风险小、回报稳定的特点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北京排水集团、中国工商银行等5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首期100亿元水环境投资基金,该基金将优先被投入北京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的3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