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多措并举加强非遗保护取得成效

30.07.2015  12:06

  磐安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112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位,10个非遗基地,两个非遗景区。近年来,磐安加强非遗宣传,搭建非遗保护平台,挖掘非遗资源创作文艺精品,多举措加强非遗保护,取得一定成效。

  一、大力宣传营氛围,提高非遗关注度

  一是加强传统媒体宣传。通过磐安县电视、报纸等媒体,专题专栏宣传磐安非遗项目和10个非遗基地,两个非遗景区以及非遗活动情况,专栏介绍48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2014年,《远方的家》《地理中国》《美丽中国乡村行》等栏目先后录制了“炼火、迎大旗”等非遗文化项目并在央视播放。

  二是开展微媒体宣传。通过“磐安发布”“磐安新闻”“磐安广播”等微信公众号,开展非遗图文宣传和微信视频宣传,如“炼火”和“先锋”的图文宣传,参加“第32届法国瓦龙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实时微信宣传等,点击数均达到了100万人次以上。

  三是加强对外交流。2006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图片展,尉健行、李岚清、李瑞环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磐安的“炼火”图片展。2013年以来,磐安非遗共外出展演23次,获省级以上金奖11次,其中国家级金奖3次。高照马在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中获得了国家级最高奖项——山花奖。2014年“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参加了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5年6月,磐安民间艺术团应邀赴法参加“第32届法国瓦龙国际民间艺术节”,获组委会颁发的唯一奖项“最佳演出奖”。

  二、搭建平台强锤炼,提高非遗涵养厚度

  一是搭建学习平台。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如在磐安县深泽中心小学,开设了寿龟奉茶、铜钿鞭等非遗项目教学课程,在双峰小学开设了剪纸课程,在仁川小学和仁川中学开设了磐安道情课程等。探索各类新媒体学习平台,通过“空中订餐”“在线面授”“随时点播”等渠道开展非遗学习。

  二是搭建演练平台。举行“非遗进文化礼堂”“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专题活动。开展百名学生“寿龟奉茶”展演、铜钿鞭展演、腰鼓展演、武术操展演等。今年以来,举办非遗演出15场。

  三是搭建竞赛平台。2014年,开展寿龟奉茶等竞赛演出活动,共开展非遗展演近20次。

  三、紧扣时代创精品,提高非遗认可度

  一是专家严格指导,保证非遗节目本真性。邀请省、市两级的非遗专家、县级非遗传承人对非遗节目进行常态化指导,所有非遗节目的改编,均经过非遗专家严格把关。如非遗精品《婚嫁民俗表演》,通过老非遗人的回忆,非遗专家的论证,在非常谨慎保留了红盖头、抬轿、拜堂等婚嫁民俗元素的同时,深度挖掘了磐安婚嫁民俗中特有的“代代相传”“秤挑红盖头”“敬茶奉茶”等特色非遗密码。

  二是整合艺术手段,提高非遗节目的可看性。如《闹花台》,打破传统花头台纯听觉演奏的局面,整合了婺剧面具、队形和姿态的变化以及变脸等艺术手法,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改编旧有节目,保证非遗活力。非遗节目《大力士摔跤》,原名为《叫花子打架》,在非遗专家的指点下,把规定情境转化为磐安常见的乡村运动会,加入裁判员角色,赋予它新时代农村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