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砚会友 2018杭州第三届春季文房会举行

09.07.2018  19:58

  “笔墨纸砚,在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明中,扮演着穿针引线的角色。5000年的文明,通过笔墨纸砚书写着,留存着。

  7月7日下午的杭州东茂宾馆会议室内,一场以古砚为主题的公益性讲座在这里进行着。讲课的人都是古砚和篆刻领域的专家,有央视《一槌定音》鉴定专家吴笠谷,有篆刻艺术家寿刚,也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砚雕家孟金刚。

  这场公益讲座也是2018杭州第三届春季文房会的组成部分。

  7月6日-7月8日,2018杭州第三届春季文房会在这里举行,囊括了从文房器物、古瓷到砚台、碑帖拓片等各色文房类器物,来自全国各地的170余名收藏家在这里切磋交流。

  古砚爱好者发起文房会

  古砚、砚铭、砚文化、篆刻、传拓,砚台无疑是本次文房会中的主角。活动的发起者和策划者是杭州的一名古砚爱好者和收藏家刘建。他与砚台的缘分从十年前便开始了。

  刘建曾是一名媒体工作者,收集砚台纯粹是个人兴趣爱好。他说,“我从小就很喜欢文房古物”,从2008年开始买砚台,他对砚台的爱便一发不可收拾,端砚、暖砚、澄泥砚.....如今,他的砚台收藏已有300余方。多数的砚台都是他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一边研究一边收藏,多年来,他对砚台的认识也从无到有,已经可以算是半个专家了。除了收藏砚台,他还收藏与文房相关的古籍,目前已有二十多种,其中收藏清代藏砚家黄莘田古籍多达十种左右,可以说是国内黄任古籍收藏第一人。

  在他看来,在历代的古砚中,唐宋时期的古砚最佳,“宋时‘理学’兴起,宋人的简约审美也融入砚台的制作中,砚台简约的线条中富有弹性,也很别致”。这次砚文化节,他也带来了自己深爱的几方古砚,一方是玉兰状的端砚,背面刻曹鸿勋(清代官员,打出中国陆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称老一井)的铭文,甚是精美别致,另一方梅逸铭的清代端砚,梅逸是《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在妻子陈芸死后取的一别号,来自林和靖梅妻鹤子之意。还有清代的暖砚,通过砚台下的加热区,即便在寒冷的冬日,砚台中的墨也不会被冻住,环绕砚台四周的线性雕花也是他觉得这方砚颇为与众不同之处。

  他还收藏了赏石、印章等文房器物,其中清代王文治铭探云赏石,黄花梨底座,雕如意纹饰,灵动雅致,探云出岫。

  《文房研库》资源共享平台正在筹建

  未来,刘建还想建立一个《文房研库》资源共享平台。

  多年来,他不仅收藏了古文房器物的实物,也对有关古文房专著的纸质古籍善本大加关注,同时购进了大量的数字古籍文本,达到一万多GB的数据存量,合四十多万册数字古籍文献,其中包括难得见到国外古籍善本影印资料,来扩充文房会平台的数据资源。

  在这些浩博的古文献资料中,他搜集索捡出有关古文房器物古籍资料若干,其中包括古砚、笔、墨、纸、香具、茶具、赏石、古籍善本、琴、金石、文房玉器、拓片、瓷器等古代文人专著及方志别集中的文字记载。经过十年的积累,小有规模。特别在古砚收藏和文献资料等方面,收获颇丰,已编辑成一系列的砚文化资料,多次提供给砚友和专家学者考证使用。

  在此基础上,他就有了构建《文房研库》资源共享平台的想法,把积聚的这些资料系统化、资源化、平台化,使研究文房的专家学者在考证求真、论据详实等检索原始资料上更简便,更快捷。

  他说,平台将“莫以个人偏见而视之,莫以相互攻讦而仇之,莫以空论大话而谈之。求真见灼,求同存异,求知共荣,百家争鸣”作为主导思想,以“交流立基,文献建库,传艺作授”为发展思路,循序渐进,夯实基础,为弘扬传播传统文房知识之发展而添砖加瓦。专家的公益性讲座也将配合这个线上平台继续开展。